文 | 艾鱼
01
我儿子宁哥是个比较内敛的孩子,也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活泼好动,但是属于比较收得住的那一类。
不过,就算是乖孩子,也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淘气行为,常常让人毫无防备措手不及,甚至让大人觉得不太正常。
比如他昨天晚上临睡前,跟我玩得好好的,窝在被子里讲故事、唱歌、念古诗,场面一度温馨融洽。然后这时我妈拿着泡好的奶进来给他喝,他不知怎么了,突然跑到床边,对着地板噗噗噗一口一口又一口地吐起口水来,质地醇厚,数量可观。
我一时间反正是愣住了,节奏太不对了,以前从来没有过啊。
我属于那种比较能沉得住气的妈,这可能和我以前做过小学班主任有关,熊孩子这么多,如果沉不住气,天天都要原地爆炸无数次了。现在轮到教育宁哥,一般他出啥幺蛾子我都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堂,我会去回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大人做过什么事让他看到了,好奇心强去模仿,才导致孩子的错误行为。
正当我琢磨的时候我妈忍不住了,她不说宁哥,先说我。
“你这妈怎么当的?小孩子坏习惯也不说也不骂,就由着他来,养成坏毛病都怪你!”
天地良心,我不是不管,是暂时没想好怎么管。事情不过就发生在几分钟之内,尚且还不知道吐口水的原因,“坏习惯”的“坏”字无从谈起;孩子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以前从来没有过,也不是“惯犯”,所以根本不能称为“习惯”。
我说那你说怎么管呢?
我妈说:打!至少也得狠狠骂一顿!让他记记牢!保管下次再也不敢!
我毫不犹豫地出卖宁哥,我说那你来打你来打!
我妈当然不可能真打宁哥,她就是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人,宁哥闯祸了第一个说要打的人肯定是她,但是不厌其烦收拾一地鸡毛的人也没有别人。
虽然说不可能真的打,但是我妈的思想里透着大多数上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闯祸是故意捣蛋,一定要教训,而且最好在第一次“犯案”的时候就教训,这样记得比较牢,以后再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02
如果你们家的孩子也处在三岁不到的年纪,肯定也经常会有类似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行为:好好吃着饭突然把菜往地板上甩;搭着房子突然把所有积木块都推到地上;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跑到湿哒哒的泥坑里踩两脚……
这种行为不胜枚举,没有征兆没有前奏,也不是发脾气也没有谁惹了他们,甚至很多还是发生在他们心情非常好的时候!真要细细说起来那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总结下来就一个词:莫名其妙!
不管过程如何,结果就是,孩子用他们的行为成功地引起了大人的注意。
有些人把这些反常行为定义为“多动症”、“人来疯”、“皮大王”等。殊不知,孩子这么做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只不过,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
孩子莫名其妙的淘气行为通常是这么几个原因:
1 发泄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到处探索,与此同时,与人交往的意识也逐渐萌发,但是由于活动和交往的空间常常受到限制,他们的意愿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小孩子又还没有学会怎样更理性地宣泄情感,捣乱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选择。
2 吸引注意
很多时候孩子淘气是因为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在摸索过程中逐渐发现,只要他们一做调皮捣蛋的事,大人的注意力立刻就会被吸引过来,于是他们好像就找到了赢得“关爱”的捷径。
3 感受自己的力量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言行会引起别人不同的反应,自己竟然可以控制别人,这个发现让他们觉得非常有意思,他们慢慢学会了用自己的力量左右别人的情绪。
03
看吧,小孩子调皮捣蛋背后的心思其实非常单纯,一般来说就那么几个原因,对症下药就好,用不着上纲上线,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不动声色的正面引导,你反应越小,语气越淡定,孩子越能更快地专注到你提供给他们的方法和建议上。
反之,如果你大动肝火,力求一次灭除,收不到教育的效果不说,还会起负面作用——孩子从内心排斥你,你以后的教育一次比一次难。
就拿我自己来说,首先我会不时地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简单粗暴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来衡量对错。
这话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赞同的,说起来非常容易,到了具体问题上,大家往往就会忽略。就像大家都知道调皮捣蛋是这个年龄段最正常不过的行为表现,但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出幺蛾子,或者关键时刻捣蛋让你难堪时,你自己都能感觉到耐心正在被一点点消磨殆尽。遇到这种情况,你真要深吸一口气,不断在心中默念,这孩子是亲生的,亲生的!打骂是没用的,没用的!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你还要掌握下面三个要点。不是说做到了这些就能让孩子从此不捣乱,而是一切都会在你可控的范围内。
我把这三个要点分别称为:事前精心准备、事中正面引导和事后亲子分析。
1 事前精心准备
孩子总是精力旺盛的,他们可不管你在办的事情有多重要,带他们去的场合有多隆重。在出门之前,除了把他们收拾地干净又漂亮之外,还要针对孩子的年龄安排好活动,并且你的安排要贯穿整个行程。简单来说,你永远不要让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闲下来,更别抱太大的希望觉得他们可以自己给自己找到有意义的活动。
2 事中正面引导
在孩子犯错时,永远不要用反问的句式责问他们,小孩子其实是听不大懂的。你应该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做是错的,为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态度要温和而坚定,把他们任何稀奇古怪的、匪夷所思的行为当成一个平常的错误来看待就好。
比如我有个朋友旦旦,带着两岁不到的闺女到别人家做客,人家请旦旦的闺女吃水果,闺女开心地吃了起来,结果旦旦他们一个没留神,等再看向闺女的时候,发现她把盘子里每一样水果都咬了一口。
错误示范:
带着大惊小怪的表情和语气说:你干嘛呢?!你怎么可以把盘子里的水果都咬了呢!下次我再也不会带你出来玩了!快跟阿姨道歉!
正确示范:
把盘子摆在孩子跟前:虽然阿姨请你吃水果了,但是你要一样一样吃,吃完一样再吃其他的,你咬过了,别人就再也不能吃了。来,和阿姨说“对不起”。
3 事后亲子分析
在事情发生之后,要不时地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下,有时候一件做错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比如像旦旦闺女吃水果这件事,可以在事后引导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去别人家做客时,如果某样东西特别想吃,可以怎么做呢?如果在别人家吃到一样东西,觉得不好吃,不想再吃了,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经常和宁哥随地一坐依偎在一起聊“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聊天的内容基本上都来自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事。
孩子有时候确实很莫名其妙,但是在他们还分不太清是非对错的时候,不断地向他们强调什么是正确的做法才是最重要、最有帮助的,而不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责骂告诉他们犯什么错误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至于错得有多离谱,后果有多严重,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真的不懂,他只知道你很生气,你生气的时候像头大狮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