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的向死而生。
当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不仅仅是认真地工作,还开始认真地吃饭、睡觉,认真地学习和认真感受光阴的每一分每一秒。
记得拿到检测报告单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回忆自己的一生——看看此生有没有遗憾?检查是否还有一些未了的心愿?认真回顾一遍后,竟然发现此生无憾。
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体悟到了全身心付出的爱情滋味;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能将工作完成且达到80分以上,体会了蚌壳将沙子转变为珍珠的心路历程。
用一种隐忍的态度完成了作为媳妇,对于公公婆婆所应该完成的所有义务与责任,完美诠释了父母的教养与家族的家风。
上天眷顾,为我送来一个聪慧、纯净的女儿,让我陪同女儿长大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第二次成长。
“四十不惑”之年,放弃体制内的安稳,享受漂泊不定的折腾——去体验“毛毛虫蜕变成蝴蝶”所必须承受的所有历练。
总是尝试归零重启,待千帆过尽,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
永远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攀附、不谄媚、在“崇拜金钱”的现实社会里,保证了自己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十知天命。却没有消沉,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永远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坚持阅读、写作、与智者为伍。
回忆起过往,不是没有经历过痛苦、磨难,而是能够面对苦难,把所有的磨砺变为了一种动力,高高地昂着头——拽着自己没有成为中年油腻大妈。
是父母,用他们的高尚品质与言行举止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爱”的根本属性——是奉献、允许与宽恕。
自己是家中的唯一女孩,且又是最小的一名孩子。父母属于晚年得女(40多岁),因为那时他们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他们不仅仅给到了我最体贴入微的照顾,同时在严格规范我行为的同时,也给到了我许多的包容与允许,让我的生命灵魂自由舒展。
回忆点点滴滴的往事,感觉这一生都是被暖暖的爱包围着。满足、平安和喜乐是生命的主旋律;而那些被质疑或者被否定等等让人不愉悦的生命体验,不过是生命中的小插曲,而这些小插曲是来检验自己能否达到“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个境界的“试金石”。
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受男主人公那些话的激励。如今当我仔仔细细回顾那些往事时,庆幸自己没有虚度年华,总是倾尽全力完成了社会赋予的每一个角色所应该完成的所有使命。
唯独觉得自己还不够圆满的地方,是修行功课还有好多没有完成。刹那间余生最重要的事情立刻清晰出来。
面对所谓的疾病,记得刚看到报告单数据的刹那,《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立即闪现在脑海中——既然生命都是一场虚幻,那么疾病也同样的可以成为一场虚幻。
弗洛伊德曾说:对他人有效的,也一定对自己有效。
学习心理学让我知道,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这些心理学大师都曾有过最黑暗的心路旅程,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不但完成了“自救”,还让心理学成为了一道亮光,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田。
我一定要向这些前辈们学习,让疾病成为生命的助缘。通过对疾病的感同身受,深信自己不但能成功完成自我疗愈,还将会找到更多的方法去救助他人。
对于死亡的理解,我们要学会在智者那里寻找答案。为什么苏格拉底拒绝逃离,愿意用死亡去接近真理?为什么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平静地说了一句话:“成了”——然后把头一低,就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上帝?为什么那么多的高僧大德能够微笑、祥和、无痛苦地离开人世间?
当自己尝试也把灵魂交给上帝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耶稣那句“成了”的全部内涵。
死亡来临,别去挣扎。顺其自然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复活的智慧。只是能够真正参悟这些真理的人很少很少。

这次疾病经历,还让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在生命完成“自我超越”的关键时刻,最大的干扰与阻挠常常是来源于身边的亲朋好友。
所有人都无意识地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等不良情绪,投射到了患者的身上——或叹息、或安慰、或关心、或建议、、、、、、然而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你真正的生命渴望——死亡于我而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后一个突破了。
庆幸自己的先生和女儿理解,如同理解我从医院辞职一般,他们选择了平静接受。
这些天无数的信息铺天盖地汹涌而来——事实上,那些安慰、关心对于患者来说,没有丝毫力量感,反而“旁人”的担忧是一种牵扯,形成一个负性能量磁场,让患者的生命沉重且窒息。身体一旦沉重,疼痛感是明显加剧的。

这21天,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疼痛,也经历了一段不为认知的心路历程。
体验疾病的日子里,因为身体一直在承受着无以名状的难受,因此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聆听那些安慰与关心、诸多建议的话语——有时甚至觉得人类的语言是噪音。
渴望静静地独自品味疾病带来的别样感受——再次体会“我的生命我做主”的自由感觉。
在静默中,在冥想里,清晰感知灵魂在高频能量的指引下一点点苏醒,一点点成长,直至痛苦消失。
只有自己近距离接触到死亡,经历过痛苦,才彻底明白:生命需要的是轻灵与平静。
复活永远诞生在死亡的基础之上——没有死亡,哪来的复活?所以,我们不要拒绝死亡——事实上也没有一个人能拒绝死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苦苦挣扎?为什么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姿态放弃陈旧的躯壳,勇敢地去迎接自己的“新生”呢?
当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迷路,越挣扎越深陷其中。应该学会跳出三维,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俯视自己的世界,瞬间会非常清晰的地知道路应该怎样去走——对待疾病、对待死亡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再读上师嘎玛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再去理解《心经》,再品耶稣、苏格拉底、老子、、、、、、我看见了他们所描述的世界。
愿此分享,能让更多的有缘者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