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默书(7)俄国的教育(新大纲修订笔记)

默书(7)俄国的教育(新大纲修订笔记)

作者: 沉淀繁华 | 来源:发表于2018-10-03 23:57 被阅读0次

    一、俄国近代教育

    (一)教育概况

    1、18世纪俄国的教育

    (1)彼得一世改革

    ①创办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关于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

    ②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彼得下令开办俄语学校;

    ③创办科学院,以培养高级人才;

    ④俄国教育事业的突出成就是罗蒙诺索夫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2)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

    ①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经费由当地政府、贵族和商人共同承担;

    ②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修业5年,在各县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修业2年;

    ③在课程内容上,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后三年学习专门课。

    评价:这是俄国最早关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2、19世纪的俄国教育

    1803年《国民教育暂行章程》1804年《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规定了大学不仅有科研和教学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下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利,建立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3、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②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规定文科中学是无等级的学校,可招收各阶层子弟入学。

    ③女子教育:《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建立女子学校,推动了俄国女子中等教育和大学的发展。

    ④高等教育:《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给予了大学一些的自由和权利。

    (二)教育思想——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俄国著名教育家“俄国教师的教师”

    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论教学

    ①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

    ②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主张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

    ③在教学过程上,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④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主性和积极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3、论德育: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德育的方法:

    ①通过教学进行德育;

    ②教师本身的榜样;

    ③说服;

    ④机智地对待学生;

    ⑤预防;

    ⑥奖赏和惩罚;

    ⑦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培养: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艺术。

    乌申斯基吧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的或有用的一切知识的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二、苏联的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建立了新的学校教育制度——“统一劳动学校”,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教材。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略)

    (三)《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1918年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建立了新的学校制度——统一劳动学校

    (四)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劳动)

    1、“综合教学大纲”:1921~1925《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把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

    2、“劳动教学法”: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的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教学法;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法等。

    (五)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知识)

    1931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也称为“9·5决定”。

    成果:①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②扭转了20世纪20年代所出现的各种弊病,使苏联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

    (六)第二期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

    1、1958年的教育改革(劳动)

    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

    特点: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拉长义务教育年限;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意义:这次改革的重点在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但顾此失彼,削弱了知识传授,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2、1966年教育改革(知识)

    196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的能力。

    3、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知识)

    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也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七)俄罗斯联邦的教育

    1、《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1992年7月,俄罗斯联邦颁布了苏联解体后第一个教育法《俄罗斯来办教育法》。这一法案奠定了俄罗斯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主要内容:

    ①重新构建了国民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由苏联时期的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部分改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部分。

    ②确立创办教育机构的程序和细则,使非国立教育的实施成为可能。

    ③扩大教育机构的管理自由权和经营自主权,允许教育机构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和获取补充资金的非经营活动。

    由于国家政治局势动荡,该法律并未得到彻底实施。

    2、俄罗斯国民教育管理体制

    实行以联邦、共和国、地方三级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分权。

    (八)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

    1、普通教育

    ①俄罗斯各类普通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个体的智力、道德、情感和身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掌握自然、社会、人和劳动的系统知识以及从事独立活动的能力。

    ②普通教育学校分为三级:

    普通初级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3~4年

    普通基础学校:义务教育阶段 5年

    普通中等(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年

    2、职业教育

    实行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①初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备中等职业教育程度的、有熟练技能的专门人员。

    ③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整个高等教育。

    ④高等后和补充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环节。

    (九)俄罗斯联邦的教育改革

    ①在普通教育方面,学前教育纳入普通教育体系。

    ②普通中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管理体制转变为分散的分权管理和区域化管理;

    ③在职业教育方面,详细规定了各级职业教育的目标,允许地方和职业学校自行设置课程和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④在师范教育方面,建立多结构师范教育体系,即由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补充师范教育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

    (十)苏联的教育思想

    1、列宁的教育思想

    ①论文化革命

    针对当时苏联初期落后的经济文化现状,列宁提出了要进行扫盲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广泛的政治思想教育,改革旧的教育制度,造就新的知识分子和培养各种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等。他进一步指出,实施文化革命,并非彻底地否定过去的一切文化,而也要善于利用旧社会优秀的物质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②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不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还是办学原则,无不受政治制约。因此,苏联的整个教育事业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培养,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③论新一代青年的教育

    必须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强调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他认为青年教育要遵循3个原则: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联系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

    ④论教师

    首先,改造旧教师,培养新教师,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拥护新政权。

    其次,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把苏联教师的地位提高的从未有过的崇高地位。

    2、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马卡连柯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是把年轻一代培养称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劳动者,一个有用,有技术,有学识,有政治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身心健康的公民,他能够自觉地、有毅力地并且有成效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2)教育方法:①教育方法要防止出现两个危险倾向,一是抹杀个性,二是消极跟随个体。②教育方法既是总的和统一的方法,又是使每个单独的个体发挥自身特点、保持个性的方法。

    (3)论集体主义教育“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集体主义教育原则:①尊重和要求相结合原则。②平行影响原则。马卡连柯强调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的活动应同时进行,一个针对集体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③前景教育原则。④纪律教育。⑤劳动教育。⑥家庭教育与集体教育相配合。

    3、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

    俄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是苏维埃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教育》。

    ①论苏维埃学校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苏维埃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自觉和有组织的社会本能、成熟的世界观、能在理论上和劳动中从事各种劳动任务。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真正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劳动和综合技术教育。

    ②论劳动和综合技术教育

    主张将劳动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突出劳动在认识自然界中的作用。

    ③论少先队组织

    意识到了少先队的发展意义,只有将少先队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④论学前教育

    认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幼儿园的任务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养成卫生习惯、通过游戏培养儿童初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对生活的兴趣。

    4、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的代表人物《教育学》

    (1)教育目的:教师在学生自觉和自主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武装学生的过程,还负担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道德品质的任务。

    (2)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育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3)教育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4)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5、赞科夫的发展性教育理论

    (1)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赞科夫认为“教学要在学生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

    所谓“一般发展”,指学生的智力、道德情感、意志、身体等各个方面获得一般基础性的发展。

    (2)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包括最差的学生)

    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

    6、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环节。

    ①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人物,在研究学生、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

    ②考虑全班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③计划教学时段,最后的选择初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制订课程计划;

    ④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要把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形成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

    ⑤对知识、技能、技巧掌握的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随机应变的调整教学的进程;

    ⑥分析教学效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提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的”就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所谓做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可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说规定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4项基本标准:

    ①最优化不是片面的。教学课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②最优化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③最优化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要根据这一原则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现有的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科学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

    ④最优化要实现最佳的结果。要求把效率和效果同时加以考虑,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

    3、评价。巴班斯基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的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和推广,尚需作出很大的改进。

    7、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含义: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以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默书(7)俄国的教育(新大纲修订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it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