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同事A喝多了,我和同事B送他回去。下了一天的雪,路面冻上了,很滑,我们走的踉踉跄跄。一路上,借着醉意,同事A吐露了很多辛酸。他说,他常常不想干领导交待的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因为他喜欢学习新的知识。他说,他一个人辛辛苦苦研究了几个星期的方向,到最后,还是被否决了。半路上,他说他头晕,要歇会儿。他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开始说到领导来找他谈话时,他是如何怼回去的。他说到以后可能不再支持我们的工作了,因为领导派人来接手了。他说,对此事,他不争,不抢。
送完同事A后,回家的路上,我和同事B谈起了A的想法,还有A的那“不争不抢”。同事B以一种沉重的口气回道:“太不现实了。”是啊,我们很多时候,都太不现实了。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不如禽兽幸福。禽兽遵从本能,该抢,抢;该杀,杀;该吃,吃。而我们,却有太多太多,这个现实并不亲睐的自我。
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大约是为了自我救赎。通过写作,不断的倾诉,不断的剖析自我。在字里行间,我总能找到一些宽慰,也似梳理出一些领悟。久而久之,我竟有了一种自己写的还行的错觉,滋生出了一点想当作家的念想。
我想当作家主要有这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找寻一点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希望能从这件事上赚到钱。这两个目的,无一不是和读者有莫大的关联。有位老师说,写作不能纯粹为了自我发泄,要思考读者为何想要看你这篇文章,要思考如何才是对读者有用的。有时候,这让我困惑。表达自我和迎合读者,这两件事情,想要自然的结合起来,于我却并不是那么轻易。而往往,我总是先从自我出发。
这大约也是为什么我写不出那些成功学范畴的干货文了。
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大部分干货,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网上铺天盖地,多少种必不可少的思维习惯,多少本不得不读的书,多少则励志故事。看过之后,不过一碗鸡血,三分钟热情。不过,也有那么些干货文,确实能够触动人心,甚至令人震颤。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区块链终局》。区块链的概念现在可谓是盛极一时,题目大有蹭热度之嫌,可看完之后,我浑身都感受到了一个字——“燃”。不过,让我“燃”的不是区块链的美好蓝图,而是作者那充溢着全文的焦虑、思考和热血,是作者那满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梦想,那迸发着无限生命和力量的梦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投资家。之前,我对这类人,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喜感。可读罢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担当。我突然对作者生起一种仰慕和敬重,那种和“钱”无关,和名利无关的仰慕和敬重。我想,我之所以受到这样的触动,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真情。情感,才是一篇文章,鲜活而恒久的生命力。而那些没有情感的文字,或许一时,戳到了我的痛点,可之后回味,却如同嚼蜡。
我大约是个悲观主义者,我习惯关注生活中的无奈和辛酸,我局限于自我的困惑和成长。我不太习惯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姿态,振臂高呼,呼吁大家在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上狂奔。这不是我想表达的内容,不是我想讲的故事,不是我想流露的情感。
犹记得上次,部门开年度总结会,我鼓足勇气,上台讲了一次话。我知道大佬们想要听到的大约是些什么内容,我知道我应该聊聊团队的问题和成长,聊聊现状和规划,聊聊我们大好的未来和前景。但是,我没有说这些。我告诉他们,我上来,只是因为我想到了一句话:“害怕什么,就去做什么。做了,你就不再害怕了”。我告诉他们,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希望能够自然而然的说话。而那些应景的话,对于我们,却不是自然而然的。我知道,这不过又是一次小小的自我流露而已,可呈一时之勇。但是,这些话,并不是大佬们想要听到的。这些话,说多了对他人也无甚助益。
会后聚餐,带着小伙伴们去敬大佬的时候,大佬通红着脸,为我的勇敢上台点了个赞,并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要积极表现自我。酒香还怕巷子深!”。可是,或许是我的格局太小,眼界太窄,没有梦想,缺乏信仰。大佬,我想表达的自我,是你所期许的那个自我么?
酒香还怕巷子深。可或许,我酿的根本不是酒,你还愿意喝么?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 lzwang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