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贷款平台与医疗美容机构合作推出了“整形贷”,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口号诱导下,不少整形者陷入消费陷阱、甚至高利贷陷阱中,如果不加以重视,“整形贷”很可能会变成下一个“校园贷”,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整形贷”的操作方式有诸多不符合法律规范之处,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应当学会依法维权,而法律监管措施也应当积极跟进。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豫医微信公众号yuyibest
套路深,风险多
“整形贷”是提供整形贷款的平台与医疗美容机构合作,向想要整形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消费者提供分期贷款的服务。消费者在医疗美容机构确定了整形项目后,仅需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医疗美容机构便会与合作的贷款平台沟通,贷款平台直接将款项打到整形机构的账户中。
据调查,“整形贷”只需要提供消费者的身份证信息,在提供整形贷款的平台上完成注册,数小时内便可以放款。然而贷款平台对消费者的信息,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借款的标的、时间日期、还款方式等事项,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未尽实质审查义务。有些机构不仅隐瞒真实的贷款利率和其他服务收费标准,还经常打着“零首付”、“零利息”的幌子欺骗诱导寻求整形的消费者,涉嫌欺诈,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另外,贷款平台直接把钱打到整形机构的账户中,当某些消费者后悔不想做手术后,整形机构却坚决不退还款项,贷款平台与整形机构捆绑在一个利益链条里,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后悔权,甚至还涉及《刑法》中的强迫交易罪。
这些都说明“整形贷”手续存在诸多漏洞,某些年轻女性由于自制力差、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履行了贷款手续,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贷款后如何维权
近期有报道指出,一些消费者在贷款整形后,因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偿还债务,超出约定期后,贷款一方往往会采取恐吓、骚扰等不文明的方式来逼迫还款,有些年龄小的女孩甚至在贷款机构的诱导下走上了“卖身还债”的道路。“校园贷”的恶性事件提醒我们,要尽早规范“整形贷”,不能等悲剧发生后再进行治理。
如果消费者在贷款后接受的医疗整形服务与实际的价值相差很大,可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如果消费者办理整形贷款后反悔不想继续手术,但整形机构又拒不退还整形款,消费者可以直接报警,报警后也可以到工商管理部门投诉,避免更多的消费者陷入这类“陷阱”。
当然,要从根本上减少“整形贷”引起的问题,不能只靠事后的救济机制,事前的预防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消费者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了解金融常识,在贷款前充分了解贷款风险,合理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这类问题。
依法规范与监管须跟上
网络贷款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发展时间并不长,现有法律制度对网络贷款平台的性质缺乏准确的界定。我国的P2P网络贷款平台目前主要以中介服务公司、贷款咨询公司的名义在工商机构注册,但其从事的业务却是资金融通的金融性质业务,由于没有取得金融机构的经营资质,因此我国法律缺乏对于这类贷款平台的准入与运营的监管机制。
医疗美容行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维护消费者利益不仅是医疗美容机构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石。因此,医疗美容机构应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风险控制水平,坚持合规经营,从而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做好网络借贷平台实质审查 网络借贷在与整形者签订相关借款合同时,应就借款事宜告知对方权利与义务。同时,要规范审批流程,对消费者贷款资质进行认真审核,履行实质审查义务,做到认真仔细核对信息,并且要审核评估贷款者的还款能力,适度发放整形贷款,避免重现像“校园贷”那样因无力偿还巨额贷款而跳楼自杀的悲剧。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整形贷”属于互联网金融消费,目前我国只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络贷款进行了规定,其中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承担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部门对网络贷款进行监管。但对于“整形贷”等新兴的网络贷款,还没有具体的监管办法,应督促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指导性细则,加强监管,对整形贷款平台的经营条件、经营规范、从业人员资质、风险防范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应明晰贷款平台的性质、经营主体,负责管理的部门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