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等价形态之际,我们注意到的第一个特征是:使用价值是其对立物——价值——的现象形态。
在等价形态中,具体劳动是他的反对物的现象形态,明白的说,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现象心态。这是等价形态的第二特征。
这是等价形态的第三特征:私人劳动,采取其反对物的心态,即直接社会的心态。
不管这是一本政治学、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的书,看起来都跟理科教材差不多。上面那些都是公式,书里的各种举例就好像推导过程。我想举个自己想出来的例子,结果纠结了两天发现想不出来。今天早上听s讲的时候,发现自己把自己别在那了,不懂的地方非要弄懂才能往下走。其实也可以不懂的地方先跳过去,等把后面的内容看完,再回头看看也许就懂了。或者即使到时候还是不懂,那么读每本书也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懂,get到马克思的一些想法,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毕竟人家那么博学,毕竟人家是世纪伟人,写的是经典著作,我能翻开来,有幸读懂一二,已是幸事。
以上是今早关于这本书的心理建设,下面继续读书。
商品A的价值,在质的方面,是由商品B得于商品A直接交换这个事实表现的;在量的方面,是由商品B一定量得于商品A一定量交换这个事实表现的。换言之,一商品的价值,一经表示为交换价值,便取得独立的表现了。
马克思果然像一个老母亲一样,一直在不断重复讲着他要阐述而我们却看不懂的事情,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十分有耐心。
我们在本章知识,曾依照通俗的说明,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严格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在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
好不容易看懂的问题,这里又被他自我否定了。(哭)
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得转化为一系列单纯的价值表现。那可以无限延长,并且是一个和一个不同的。
一个商品可以被很多其他商品表现出价值,仅限于其他商品的个数,可以被无限拓展。
麻布,即因其价值形态,故不仅与一异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且与商品界全体发生社会关系。当作一个商品,它是商品世界的一个市民。同时,商品价值,在其表现之无限系列中,又无论表现在那一种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上,都没有差别。
马克思又举出了市民的例子,再次阐述了前一观点。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不完全的,以及表现系列是无穷无尽的。第二,这种链锁,由许多不相关联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形成一种错杂的镶嵌细工。第三,我们既须在这种扩大形态上表现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故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形态,皆为一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的系列,并且,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形态,又和任何别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形态不相同。
你上阐述的是价值形态的缺陷。例如一定数量的商品A由一定数量的商品B来表现其价值,同时一定数量的商品A也可以由一定数量的商品C来表现其价值,同样也可由一定数量的商品D来表现其价值。而BCD之间又可以互相表现价值,所以说是无穷无尽又极其繁琐的。
在P26页,马克思又一次列举了上衣和麻布的例子,解释三个形态,推导出由一般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推移。即第三形态以商品金代替商品麻布,形成了第四形态。虽然前三种形态之间差距较大,不容易理解,但第三种形态与第四种形态之间却只是用金来替代了麻布,马克思解释说,这是社会习惯的作用。
金之所以可以成为等价物,是因为金首先是一种商品,它现在小范围内得到作为等价物的认可,其后才大范围被普遍接纳,这时候完成了由第三形态到第四形态的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