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第十二课 照料者的产生 ②

《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第十二课 照料者的产生 ②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06-21 21:44 被阅读0次

    【天才儿童】

    对于“社会性大脑”的形成而言,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这在艾丽丝·米勒的书中作了描绘。她为自己所说的“天才儿童”做了很多咨询,目的是为了治疗某些成年人——这些成年人小的时候,父母的情感需要很突出,抚育能力却很欠缺。米勒主张研究“成年患者内心的那个儿童”,这与她那些做精神分析的同行有所不同。她让患者回想多年前早已被遗忘的童年经历,她把成年患者的很多行为解释为当年对父母那些需要的迎合。

    作为首倡者,米勒把心理治疗这个过程看作帮助患者发掘他们的经历,让他们不再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经历,而是以当年那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经历。米勒所说的“天才儿童”对父母的信号非常敏感,并且能够按照父母的讯息来塑造自己。这些孩子也被称为“共处依赖者”,他们长大后成为医生、护土、社工和咨询师等服务行业的中坚力量。

    米勒描述的“天才儿童”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他们却经常感到空虚,没有活力。他们的精力和真实的白我不被父母接受,结果被排斥在自己的意识之外。这就造成他们的意识与真实的自我相脱节,不但容易造成个性的失调,还可能在潜意识中把这个精神动力学的问题传递给下一代。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养育的人,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可能会向孩子索要自己当年缺少的关心爱护。米勒说:“这些母亲没有在她们的母亲那里找到需要的东西,就会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寻找。孩子任由她们使唤,听凭她们控制,绝不会抛弃她们,总是围绕在她们左右,而且对她们怀有完全的敬仰。”咨询师可在心理治疗时讨论这个精神动力学的问题。

    父母在无意识中塑造了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现实。孩子与父母亲近的本能使他们无条件地依恋父母。当孩子看着母亲的眼睛,从那里看不到白己的影子,而只看到母亲的需要,孩子就会按照这些需要来塑造自已。天才儿童不会叛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无法构建自己的生活,天才儿童就去寻找那些需要得到照顾的人。米勒觉得,这样的孩子永远需要别人来激发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在童年被父母无意中压迫而完全没有能力去反抗。这种无助感植根于他们早年的潜意识记忆中,所以他们觉得这种状态就是自己的本来而目。

    米勒设想,患者意识中虽无早年亲子关系的记忆,这种习得的经验却体现在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自我意象和自我保护的行为)中。患者严厉而消极地谈起他们自己(体现了超我),透露了多年前父母对他们的消极态度。这些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内隐记忆,体现在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评价当中,促使他们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还妨碍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当事人在内心深处总感到自己不值得被人爱,所以他们一直试图进行弥补,所以他们总希望照料别人,或者奉行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与这种调适相一致的,就是心理咨询师的童年往往具有下面这些有意识的或者潜意识的需要:

    要表现得完美

    被喜爱

    避免发生冲突

    没有负面的情绪

    防止别人出现负面的感受

    自己的要求很少,也没有强硬的观点

    咨询师的上述倾向在咨询关系中的表现如下:

    觉得自己对患者症状的改善负有全部责任

    难以应对咨询当中出现的沉默

    需要被患者喜欢,或者想成为患者的朋友

    站在患者的一边指责患者生活中的其他人

    不能容忍患者的情绪

    互动限于理智层面

    喜欢提建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第十二课 照料者的产生 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rp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