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市范围包括:苏州、吴江、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而我是住在苏州市的,就是在苏州还没有扩大范围之前的那个小范围的苏州市。是不是觉得有点搞脑筋?一定会有人觉得——这是多大个事儿啊!有必要这样钻牛角尖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让我觉得有必要清晰这个细节。
今天在和一个初识的朋友介绍“产地”时,告诉对方我是苏州的。对方告诉我他是张家港的。之后,又问我在哪儿人,感觉对方没看到我前面的回复。出于礼貌,我再次回复他——苏州,他回复——是张家港么?这时候,我似乎有点意识到他脑中的“苏州”和我的认为不一致。他的一句——“我们外地人一提苏州肯定是大市”,最终确定了我的推测。
当我意识到他认为我说的“苏州”是大市时,就想澄清概念不同却长得完全相同的两个字。我有点着急和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让对方清晰我想表达的内容。好在双方都比较有耐心,最终清晰了各自的“产地”。
这件事让我看到每个人对相同的文字组合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上面那件事情中提到的地名,也有可能是表达时间的词语——“一会儿”(有的人是三五分钟,有的人是半小时左右,更甚者会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在生活和工作中,清晰地传达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或者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需要说话者尽可能客观地表达。比如,我要外去办事,预估从离开到回来需要半小时的时间。就和相关的人说——我要离开30分钟左右。加上“左右”二字,是防止万一中途出现变故,导致外出时间延长,给自己余地,也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
若对方对己方说的话提出疑问,说明有可能出现了认知偏差,而对方也有清晰的需要。那是一个澄清的机会,通过提出的疑问就可以知道哪里还需要澄清,有利于双方达成一致的认知,之后的进展可以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础上。
但有的时候,产生认知偏差的一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不是对方想传达出来的意思,接下来的沟通会建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基础上。随着沟通的深入,若产生一些质疑并提出来,那还是有机会发现前面的基础就是不一致的。虽然有点晚,但总归有机会澄清,还算圆满。就怕有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基础认知的偏差,那么结果可能会出现比较糟糕的局面。
所以,觉察到认知偏差,并主动提出来,向对方进行澄清,是成功沟通非常重要的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