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因为之前有过类似的经历,加上最近的一些情况,让我有些敏感是不是又遇到了相似的对待,所以找了本书系统了解一下“冷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应对。以下是对书中内容的总结和一些思考:
1.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会被当做是强弱势的问题而被否定或忽略。以下是几点因素:
首先是掌控欲,即所爱之“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或太过依赖。当然这里的所爱之“人”并不确定施虐者爱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精神上的客体。因此其会将“我不爱你”的想法以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通常表现为阴晴不定、无所适从,将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之内。
其次是暴力。当无法负起责任做出艰难的抉择时,虐待便以间接暴力的形式展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不尊重对方。
“我们每个人都带有自我毁灭的因子(死本能),而摆脱它的方法之一便是将死亡驱力向外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会刻意区分‘好人’与‘坏人’,坏人就死不足惜。”
就像在分手的时候,为了不恨自己,就把恨意投射到他人身上。而表现形式具体有“纠缠”或者是“骚扰”,比如锲而不舍地想要个说法,不断发短信或者是求对方不要离开等等。
施虐者的终极武器就是拒绝直接沟通。而受虐的伴侣为了让对方予取予求,被迫提供ta想要的信息和答案,因此容易犯下错误,被贬为失败、没用的人。
而家庭中的精神虐待是会代代传承的(如果没有进行干预),《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认为:言语暴力、虐待与贬损的行为方式、拒绝给予爱与亲情、不符合年龄的过度或不相称的要求和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都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
家庭中的冷暴力,虽然想要摧毁的是配偶,但最后都会祸害到子女。当父母之间有矛盾时,子女大部分的时候只能采取自我隔离的方式,这不会让孩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完整的自己,因此,这部分缺陷,便会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复刻。
建议:
①调整应对方式
认清虐待的过程,明确为婚姻或家庭冲突负全责是不合理的,理性分析问题,将罪恶感放在一边。
②行动
改变策略,坚决行动,不畏冲突。
③心理对抗
需要有其他人表示支持和信任,使受虐者捡起信心。
④法律介入
2.职场上的精神虐待
职场精神虐待,是指任何借由言语、表情、姿势或文字来侵犯个人人格、尊严或身心完整的举止,以及危害此人正常工作或破坏职场氛围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滥用权力和精神操控。
因为还没有进入职场,所以举不了具体的例子,在此对书里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
迫害的第一步是贬低受虐者,并让所属团体确认这一点;
然后再拒绝直接沟通、打击信心、破坏名誉、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错、性骚扰等。
建议:
①调整应对方式
认识精神虐待的过程,并在情况允许时加以分析。
②在公司内求助
③心理对抗
④行动
⑤采取预防措施
3.精神虐待的诱惑期
精神虐待关系会历经两个阶段:人格腐蚀和公开暴力。
第一步是向受虐者施加影响力,目的是为了掌控受虐者,否定其意愿,让其无自主判断的能力,腐蚀人格。比如建立正面的形象,得到受虐者的钦佩。然后通过权力施展,让对方显得无助,只能表示赞成与认同,令对方处于服从和依赖的状态。(这一点跟PUA很像,不如说,冷暴力是PUA的组成部分之一)之后便是公开暴力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施虐者受制于过往经历的内在规则,难以直接施暴;受虐者受制于所受到的掌控以及随之而来的惧意,或是拒绝承认施虐者对自己的排斥。
4.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沟通
为了掌控受虐者,施虐者在关系中的沟通更多的是为了保持距离,阻止双方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以达到言语操纵、弱化受虐者至无能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拒绝直接交流
面对提问、责骂或冲突,只会一言不发或否定。
②言语歪曲
用冷漠、单调的语气说话,并以无辜的言论发表蔑视嘲笑的话语。或者是以抽象、说教、理论化的说话方式将对方带到费解、未知的领域,而受虐者怕显得自己很蠢,便不敢要求解释。
③撒谎
这里的撒谎不是指的直接撒谎,而是施虐者会先利用暗讽或者非口头的暗示造成误会,然后将误会转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有工作的女性当然顾不到家事。”当伴侣抗议时,便改口“我又不是在说你,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④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计俩
这些行为通常都是做给外人看的,而旁观者的赞同会让受虐者变本加厉。(在职场冷暴力那里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案例,比如不作为的公司或助纣为虐的公司)
⑤利用矛盾
口上说一套,举止态度却正好相反,然后让受虐者产生自我怀疑。
⑥否定人格
强调对方的毫无价值,否定一切优点。比如最常见的,“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这句话是不是家长会经常说的)。”
⑦离间与征服
施虐者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甲毁掉乙,然后渔翁得利,加强绝对优势。这个似乎在职场上比较常见?
⑧展现强势
施虐者会让受虐者灌输自己懂得比较多,因此握有唯一的真理,以主宰受虐者。
总结从心理上攻击他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注意的:
讥笑他的信念和喜好;
不再直接对他说话;
公开拿他开玩笑;
在旁人面前让他丢脸;
不给他任何表达意见的机会;
用他的弱点捉弄他;
刻薄地指桑骂槐却不肯解释;
批评他的评判力和决断力。
5.精神虐待的其他阶段
当受虐者有所觉察,想要恢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时,便会进入仇恨阶段。施虐者会在这一阶段加重对受虐者的暴力:
合理化恨意,怪罪受虐者压迫他,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当防卫(这一点很像偏执狂),以压制受虐者的思考能力。
当受虐者被逼到毁灭点时,便会采取极端的姿态或严重的情绪爆发来找回自由,特别会出现暴力行为,但这个时候,受虐者在别人的眼中就相当于施暴者,这使施虐者得以脱身,并感到十分有乐趣(这一点怎么这么像反社会)。
所以如果受虐者未进入暴力的领域,其实能够阻止施虐者的精神虐待的扩散,但这也是唯一的途径。
6.对施虐者的剖析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冷暴力”的施虐者呢?总结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自恋的性格特征
把自己感觉不到的痛苦及拒绝承认的内在冲突施加给他人,借以取得平衡。至少出现以下5种征兆:高估自己;对无限的成功与权力怀抱幻想;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过度需要他人的赞美;认为一切都是别人欠自己的;利用有关系的人;缺乏同理心;经常羡慕他人(嫉妒他人的人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②缺乏责任感
施虐者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所以认为不用负责任。绝不挺身而出,遇到困难或失败一定归咎他人。
③偏执
虐待者熟悉社会的法则与规范,习惯歪曲其以有利于自己,并把伴侣带往不道德的方向。
7.对受虐者的剖析
很多人会认为,受虐者之所以受虐,是因为没有受害意识,默许他人的虐待行为,是促成冷暴力的共犯。但其实受虐者通常是拥有正面特质,才被施虐者选择想要占为己有。而且指责受虐者是共犯其实是不合理的,当与他人有商量的余地时,所发生的事情才能被看作是自身的“默许”,但受虐者心理上受施虐者的掌控,已经类似于“绑架”的地步,无法反抗,所以并不能看作是默许对方的行为。
受虐者的基本错误,在于不曾怀疑或充分理解非言语信息的暴力。
“理想”的受虐者是有良心且天性爱责怪自己的人,其被德国精神病学家Hubertus Tellenbach描述为“忧郁型性格”:为关爱的人奉献自己,却对接受别人的恩惠有所迟疑,注重秩序和行善。
受虐者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自身感受太无保留,比如会忍不住想表达对某件事物的喜爱和快乐,这很容易遭妒。而且天真好骗,无法想象施虐者有好破坏的本性,还试图为他寻找合理的解释,避免误会(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种合理化和否定的防御机制)。
8.精神虐待的后果
退缩、混乱(“空心人”)、怀疑、压力、恐惧、孤立、创伤、代偿失调(心理防御等调节机制恶化或失灵)、分手。
个人感想:
1.有必要在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时向学生普及一下相关知识,而且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在校园霸凌当中,认识这种容易被忽视的精神虐待,防止类似的行为出现;
2.在遭到精神虐待后,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容忍的限度应该在哪里?是否需要立法干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