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层、二层、三层

一层、二层、三层

作者: 公山羊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3:18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得到每天听本书,贾行家老师解读了李叔同的«悲欣交集»,贾老师作为一个作家来解读最合适不过了,于是连听两遍还是不过瘾,打开文稿又读了两遍,看了留言,真是精彩纷呈。

    虽说市面上有关李叔同的书汗牛充栋,李叔同的一生对中国近现代文人是谜一样的存在,任何哪位大家都无法超越,我从少年时代就被这类文章吸引,也被他的人生经历吸引着谜,惊叹他的传奇人生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九十年代初我带的毕业班典礼上大家齐唱的就是他作词曲的《送别》,绵绵几十年,2003年濮存昕还主演了电影《一轮明月》,可惜当时没有被上演。

    可惜的是上个月去杭州没有去虎跑寺一趟,那里才是大师出家的地方。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顺道福建泉州,用两个小时在开元寺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弘一法师的纪念馆,那里是他圆寂的地方。

    大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算是李叔同最得意的门生,也是最能理解和欣赏老师的所作所为,当人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趋同效仿李叔同的做法时,年轻的丰子恺却有自己的体会:“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他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这一层,于是爬上三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法很精辟,甚至不亚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或者说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只是在丰子恺的一二层里,纵观我们的芸芸众生,大都生活在一二层之间,更多的是在一层物质生活里,当然也有相当的时间在二层里,但也是为了讨生活,让一层更扎实,更丰富,想想算算,我们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呆在二层呢?看书学习,听音乐,看电音,听讲座,上课写作业,练外语,其中有多少是自愿的,或者沉浸其中的,是享受的,是升华的,是不为名利的?有,但不多,现在这些名目繁多的课程和学习抢占了我们大量的私人时间,让自己穷于应付,看起来是在过二层的精神生活,实际上与一层的物质生活如出一辙,毫无区别,就是不断地满足膨胀的私欲,除了满足生理和感官需求的吃、住、行、穿、用、游档次外,还要在学习上的显摆,知识上的显摆,认知和思维能力上显摆,还是处在努力争上游,在相互比较上用力,这显然不是二层的样子。

    丰子恺所说的第三层似乎高高在上。灵魂何处安放?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普通人的问题,似乎仅仅是哲学或者宗教涉及的领域,我们时常抬眼望一下,极少有人去全力攀爬,因为三层与下面的二层一层几乎没有关系,空灵而孤寂,世俗的体验感全无,这是一般世人甚至僧人都无法企及的,即使是出家僧人或者宗教信仰者或从事者,更多是当着职业和生活,而能像弘一法师这样执着,认真,坚决的,将曾经的一二层生活断的一干二净,没有丝毫牵连的,少之又少,似乎仅此一人。

    贾老师说李叔同开创了中国艺术的先河,辉煌之后的中年转而出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外求不得,万念俱灰,退回到内心的典型案例。但我觉得我们看到的可能都是表面,是他对世俗优裕生活的放弃和决绝,以及出家后的简朴、简陋和生活的艰辛,由于我们无法经历,更没有体验过他出家后的所得。

    也许弘一法师的律宗修炼成果,能超出一二层包含的所有人间生理享乐和精神享受,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也是他能断念一切人间烟火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圆寂后七天火花后,体内有1800颗舍利子的原因吧。

    弘一法师的一生非常精确诠释了人生在攀登这三层中的历程,认真,到位,开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层、二层、三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yx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