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文娱衍生品市场可谓风生水起。
流浪地球周边火了 千亿级衍生品市场近了?
故宫艺术衍生品一年赚了10亿 别人能复制粘贴吗?
2019电影衍生品大热,再不加入衍生品的影视公司即将淘汰出局!
诸如此类文章频频出现在业内人的朋友圈,让人产生衍生品新时代已经到来的错觉。而事实如何,小编认为,还应从衍生品产业现状入手。
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事实上,早在2016年前后,衍生品行业便曾迎来一次大热。
当年,因《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魔兽》等电影及衍生品的成功,电影衍生品行业一度被视为是一片蓝海,随后出现了大量衍生品开发团队,不少影企也专门设立了自己的衍生品部门或是线下门店,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由于缺乏对衍生品开发的认知,很多开发团队在拿到IP授权后,往往会用流量资源硬绑品牌、贴IP的标签,趁着IP热度快速套现。
最为典型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电影周边.
借着IP本身的热度在原有产品或即将推出的新品中贴上IP标签。蹭热度的同时也为新品开发提供了方向。
这样便存在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忽略了IP养成的规律。非但不能够体现IP本身的价值,还可能因为IP和品牌之间的不匹配,而消耗甚至损伤消费者对IP情感。
在小编看来,诸如此类的衍生品开发,只能称之为硬性的商务合作。而且IP方为了得到更多“设计方”的支持,还会寻找很多“供应商”,反而导致IP调性的不一致。
当然这只是当时衍生品行业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缺乏设计。只想挣快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版权意识、IP本身影响力不足、缺少IP的可持续性输出、衍生品的开发和包装能力弱等等
所以,2017年后,大量衍生品公司因亏损而被迫倒闭;而包括时光网在内,很多当时的头部衍生品企业近两年的声音也在渐渐变小,光线甚至直接裁撤了衍生品部门。
上述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对行业带来的伤痛是非常深刻的,也是因为这样,《流浪地球》在大火之前,IP授权一直很难展开。
小编在两个成功案例出现后再提此事,只是希望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市场找准定位,而非一味相信网红文,盲目重操旧业
故宫的爆红源于14年的沉淀
在回顾了衍生品曾走过的老路后,我们再来看如今大火的两个案例是否很好的规避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正式谈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衍生品开发的全流程。
以大家最熟识的好莱坞为例。其围绕着衍生品开发,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联盟。
迪士尼-除了有位于产业链源头的影视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适合衍生开发的优质IP外,还有位于中段的消费部门和产业链末端的消费渠道。
消费部门不仅拥有强大的衍生品开发能力,同时和大量品牌商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持着长期的合作;以迪士尼乐园和直营店为代表的“终端”,则提供了良好的消费场景。
由此可见,迪士尼自己建立起了一个从IP开发到产品设计开发销售的渠道。其他的供应商、制作只是承担着辅助开发和生产的角色。
这一点故宫可谓借鉴的非常成功
早在2005年,故宫就与得意典藏集团紫德宝商贸(北京)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直到2009年成为其包括印刷品和纪念品在内的文创产品的供应商。德宝商贸主要负责结合故宫的元素为故宫设计、生产衍生品。
有了产品层面的沉淀和摸索,又迎上互联网红利,营销、渠道成本大大降低。
近两年故宫通过自媒体宣传和自建销售渠道(官方淘宝店、线下实体店、APP)等方式打造网红产品,终于实现了年赚10亿
衍生品行业未来几大趋势
小型公司如何布局
说完故宫后我们再来看《流浪地球》。先看它开发的几款产品。
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流浪地球衍生品的属性远大于其背后供应方的属性。暨:量身定制
它和故宫一样走了一条衍生品供应商的路。虽然不像故宫有一个沉淀百年的IP,却依然能够在电影放映后凭借其精致的制作大赚一笔。
由此可见,今后的衍生品产业势必会有这样几类公司出现:
一类是头部中介公司:专注于大IP版权的购买,公司旗下有固定的供应商、设计团队、有擅长新媒体运营的运营团队和互联网渠道搭建的营销团队。这样就能解决大IP缺乏的问题
还有一类是全产业链布局的公司:诸如阿里、腾讯、万达等等,手上本身就握有大量的IP,又有一定的线下线上渠道。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小型影视公司或供应商不再有入局的机会。
小型供应商可以通过衍生品设计比赛等形式与固定影视公司达成合作,或针对某一长期有效的IP达成合作,专门为其设计产品。
在营销和渠道方面也可以选择自己布局或同时与多家零售商达成战略合作。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
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对于国产IP认可度的提高,以及版权意识的提升。国内衍生品领域定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故宫\流浪地球。
当然影投联也会积极组织衍生品相关活动,为渠道与IP搭建平台,敬请期待!V+ZJ0602B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