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将走在死亡的路上

作者: 美未香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23:03 被阅读148次

    1.对于死亡的那些回忆

    死亡,永远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最终谁也摆脱不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死亡”这个词离我很远很远,也许这也是许多人的心声,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只是暂时没有来到我们身边。

    我对死亡的记忆最早是爷爷去世那会,那时的我仅有两三岁,根本弄不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只记得家里大厅里跪满了哭泣的人们,妈妈背着还不会走路的弟弟跪在我旁边,但我却忘记了自己当时有没有跪着,有没有哭着……

    再后来就是外公的去世,那会我已经读初中了,对于死亡虽然理解但却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当时并没有去瞻仰遗容,体会不到那份痛彻,只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外公了。

    而我真正意识到死亡原来离每个人都很近,是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那时我二姑去世了。站在殡仪馆里,看着二姑的遗体,我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生死之别……

    6月的珠海,阳光正好,照在人身上感觉火辣火辣的,但进入灵堂里却似乎感到一阵阵凉意,由心而出。回忆夹杂着香火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的二姑,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穿着。当我们都穿短袖短裤的时候,她竟然还在穿长衣长裤;当我们换上长衣长裤时,她就得穿两条裤子了,而当我们穿上棉袄的时候,她更是裹得如粽子一般。她就仿佛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季节里。

    曾经我很好奇,难道她不觉得热吗?但平常去她家,也会听到她抱怨天气热呀,但为什么她还穿那么多衣服?我很不理解,但她只说习惯了!

    习惯了。

    她习惯了多穿衣服,她还习惯了凡事诸多讲究,特别是在吃上。但她却又不像其他人,是为了吃得更好而讲究,她是对食物有好多禁忌,一会觉得苦瓜、海带等食物太寒性了不吃;一会又觉得羊肉、辣椒这些食物太燥热了也不吃……总之什么山珍海味都吸引不到二姑。每次去二姑家吃饭,她都是给我们做一大桌子菜,而她则坐一旁就着她的青菜和鱼自己单独吃。

    “不挑了,不挑了……”是二姑病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二姑患的是肠胃癌,到最后的时候,几乎就只能靠营养针保命,什么都吃不了。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总会说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定什么都吃,不挑了……

    是啊,我们总是在将死之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错误,错误的决定、错误的想法。

    2.向死而生,让我们更珍惜

    有学者认为,适度的死亡焦虑,可以让人们正视生命的有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9日报道,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首次开设死亡体验课程,让学生对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解读。死亡体验课程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安排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穿寿衣、拍遗照,并接受殡葬人员为自己进行入殓、封棺、掩埋等程序,向肉体和自己的一生告别,完整体验死亡的全过程。校方表示,未来计划将死亡体验课程的参与对象扩大到社区、团体甚至企业,让更多人参与不一样的生命教育。

    死亡,是人类本能恐惧和回避的问题,但却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必然要到达的终点。就像美国心理治疗大师亚隆所说的,死亡是人生的背景音乐,死亡焦虑是一种永久的心理负担。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死亡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对死亡必然性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不过适度的死亡焦虑能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让人们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努力生活,认真工作,并迸发出旺盛的创造力和斗志。

    据可查资料显示,“死亡体验”最初源自韩国。2009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家中拥有最高的自杀率,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两倍。高居不下的自杀率引发社会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讨论和反思,标榜重新认知生命的“死亡体验”于是在韩国应运而生。

    说到底,“体验死亡”的最终目的是想提醒我们反思生命的质量,让我们有意义地过好今生,活在当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啼哭声中,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再从咿呀学语到阅览人生,一分一秒地走到死亡的边缘,然后再在别人的泪水中,孤零零的或遗憾或满足地离开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既然我们都将会走在死亡的道路上,那么我们何不好好享受那一路上的美好风光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将走在死亡的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ak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