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心理学家:“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这话毁了多少人?》,里面的主要观点是,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听信了父母的教导,认同了“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会带来怎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呢?
这个人会在任何选择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就无比关注这件事的结果,而且会因为必须要确保这件事一定要做成才能开始。
他会试图规避所有可能的风险,他会不断的比对,分析,问询,准备,犹豫,纠结。
把所有身边的人都问了个遍,也无法做出决定,他会变成一个做决定非常困难极其纠结的人。
我对文中的观点很是认同,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做事会很注重结果,如果评估可能做不到,就会避免去开始,这样就会有很多弊端,不敢去尝试,不能获得一种体验和带来的成就感,自然无法获得更多技能,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负反馈的反馈链,是容易恶性循环的。
一、完成>完美
这个是我喜欢的,如果做不到完美就先去完成,不要把自己困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能量的内耗是非常可怕的。
二、更多的维度可能
我喜欢把行动根据0~100分,这是受到的NLP技巧的启发。nlp里有很多技巧去改善自我的状态,如果评估状态,就经常对做技巧前和做技巧后的自我感觉进行打分,比如你要处理的是一件事的恐惧,技巧使用前是80分(恐怖度较高),使用完技巧之后再评估,只有40分了,这就是技巧运用的效果和差别。
那么,行动,我认为也不应该只是只有两种极端,要么不做,要么做好或者做完美,应该是可以像坐标轴一样。

让自己看到行动的N种可能,比如我假如就喜欢做20分的,或者做30分的,没关系,根据自己的意愿,同时,在坐标轴上方可以加入一些鼓励的话,比如60分上面,可以写/告诉自己,加油,坚持住。10分的地方,写开始大于完美等等,总之是鼓励。
不断培养这种多角度思维,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己和事件带给自己机遇和体验的N种可能,不止是不做,还可以就干26分的,或者就干45分的,我想着对于我们培养积极、敢于尝试的心态非常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