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所说的短文,是我5月21日提交的“不写就出局”社群作业,题目为《普通人离心理学研究有多远?》。写这篇短文本意是:通过自己对心理学研究的理解,告诉大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普通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别人,从而调动大家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写完这篇短文后的一个多月,我的闲余时间主要花在“得到”上,继续学习武志红的心理学课。随着课程的推进,接受的新知识又引起了自己一些新的思考。前两天,听了网友分享的另一节“得到”课程——《卓克.科学思维课|被低估的心理学》,也是深受启发。因为涉及到对心理学的整体认知,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自己写的这篇短文。我找到这篇短文重读,整体感觉是:差强人意!于是我想,就拿现在的眼光,复盘一下自己的这篇短文,一是看看有什么明显问题,二是训练一下自己写作中的逻辑组织能力。
下面,是我在自己短文中找出的三个明显问题:
1.基本概念不清,论证选题不当
心理学是公认的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严格学科标准。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是以某一人类群体或人类心理的某项机能为研究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探寻群体共性中的一般规律,研究的结论属于抽象知识范畴。而个人的心理感知、揣摩是人的自发心理功能,属于个人经验。两者有巨大区别,如果放在一起讨论,会因为初始点的设定不当,导致方向性错误,造成整个论证逻辑的混乱。
2.缺乏实证论据,佐证说明无力
论据是论证的血肉,但在短文中,几乎没有现实例证说明心理学对普通人的具体影响。比如心理学如何帮助人审视自己的内在世界、如何理解别人的心理。缺乏事实例证,让人感觉文章空洞无物,干瘪无力。
3.结论观点偏差,容易产生误导
心理学家的专业研究和个人的心理感知、揣摩不是一个维度的活动,尽管短文的初衷是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消除普通人对心理学的隔膜感。而结果却是抹杀了专业研究和个人直接体验的巨大差距,刻意放大了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范围,容易给人造成个人的心理感知效能等同于专业研究结论的错觉,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上述三个问题的存在,让自己感觉之前写的短文可以用“文章不长、问题不少”。如果现在改写这篇短文,我想要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知识对普通人的影响上,选取具体事例,比如心理学如何引导人面对情绪困扰、如何帮助人纾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如何协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等等,让读者看到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实际效果,从而调动读者学习、运行心理学知识的意愿,而文章的题目改为《普通人离心理学有多远?》更合适。
雷.达里奥说过: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这一年你没学到什么东西。对于一个有强烈意愿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人来说,不断的回顾反思自己之前写的文字,发现不足,甚至否定整篇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让你看到了不同,也看到了提高,这实际上是一种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的进步和提升,是建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上的。对自己地否定,会不断催生新鲜的自己。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