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看了电影《暮光之城1:暮色》,喜欢上了沉默敏感又倔强勇敢的Bella,还有冷峻但笑起来眼睛会变得明媚的Edward。2013年《暮光之城4:破晓(下)》上映,《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终结,自此它们成了心底一段忽明忽暗的回忆。
前几天,突然想起这个系列的电影,想起Bella,想起Edward,所以开始读原著。因为看电影在前,读书在后,所以每读一行字脑海里都能闪现出各种场景,即使是电影里没有出现的情节,想象起来也没那么难。
读完《暮色》,有一个问题我没想明白,Bella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当然,电影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的Bella是会让人一眼爱上的女孩,这多少和克里斯汀自身的魅力有关。但是,单从文字的描述,去想象这个女孩,“特别”这个词似乎显得太笼统也太模糊。
读完《新月》,我想到了“自我”和“利他”。Bella为了母亲的幸福,选择和生父Charlie住在小镇上;为了救母亲,Bella独自一人面对吸血鬼詹姆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Bella强迫自己走出阴郁,小心隐藏起自己的悲伤;为了阻止Edward自杀,Bella毫不畏惧地卷入和吸血鬼始祖家族的纷争···我在想,Bella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否是她最特别的地方,尤其是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可是,不知为何,潜意识里认定这个答案还不够,总觉得还有什么东西被自己忽略了。
直到读到《月食》,我才终于找到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东西。
在《月食》开始的几章,我不理解为什么Bella明知道Edward会因为自己和狼人Jacob见面而担心和生气,却想尽办法“挣脱”Edward的保护,去见Jacob。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Bella的“任性”让Collins一家人担心而皱眉,虽然Bella一直以Jacob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为由为自己辩解。
直到后来Bella说,和Jacob在一起时可以无所顾虑,可以任性妄为,可以做一个真正的青春期的孩子,例如在《新月》里Bella学骑赛车、从悬崖跳水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Edward即使生气,也愿意一再包容Bella的地方——她的真实。
在面对詹姆斯时Bella会恐惧;在Edward离开后,她会心碎如行尸走肉一般;在面对Charlie的失望时,她会自责难过;在Jacob故意疏远之后,她会不知所措;在面对Edward的温柔时,她会放下故作的坚强······
这些或许才是Bella最吸引Collins一家人的地方,他们活了近百年,他们克制理性,近乎完美,而Bella身上却有着人类最真实的一切,比如纷杂的情感,比如一团糟的生活。
(二)
周二一早阴雨绵绵,心情也因此湿漉而粘稠。从踏进办公室起就开始办理入职、职称材料审核等事宜,桌前的面孔换了一张又一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类似的话,直到嗓子干哑,没有力气再开口。
看了看表,11点半,窗外的雨不知何时起倾盆而下。我轻叹一口气,找了个空档给妹妹发消息,“活着真不容易,感觉忙到要奔溃的节奏。”妹妹开了一早的会,她回复,“看看《活着》就有动力了。”她最近在读这本书。我苦笑,“工作上的事情太多,耗时费心,可对我而言都毫无意义,太可怕了。”妹妹回复,“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为了无谓的事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知道妹妹接下来会说什么,所以我解释到,“估计是天气影响,今天有点负能量。”妹妹并不打算就此打住,而是接着说到,“负面情绪只会让你的抱怨越来越多。早点做决定,而不是只会抱怨。”看到“抱怨”两个字,我不由皱眉,心情直跌谷底。不知道是不是妹妹对我的犹豫不决失去了耐心,她补充到,“现在很多单位招聘的年龄限制是不超过35岁,所以你得趁早。”我深吸一口气,回复,“哦。”
朋友知道我状态不好,午休的时候给我发消息。我回复,“抱歉,今天情绪不佳,我需要自己调整一下。”朋友说,“好。”下午,她问,“好些没?”我没直接回她,而是和她说起中午进校时看到的一幕:暴雨过后,路面上积着水洼。阴雨绵绵中,一群身着雨衣的保洁人员在花坛里打扫刚修剪下来的枝叶。我抬头,正好看见一位将近六旬的老爷爷,脸黑骏且布满深壑,敞开的雨衣下是陈旧且单薄的衣裳。眼泪一下子涌上眼眶,我赶紧把头转向一边。
我对朋友说,“看着那张脸,心里很难受。我告诉自己,‘你哪有资格埋怨生活。’”
朋友回复,“生活确实不易,但没有哪一种情绪是不应该的。你只是埋怨了生活,又没有放弃生活,大家不都还在努力生活吗?在努力,为什么就不能有情绪了呢?”
(三)
周五下班之后到学院办公室批改期末试卷,上楼的时候遇到几位新同事。她们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报以微笑。
在办公室坐下,收到一条消息,“第一次见你笑。你笑起来很治愈,像孩子一样。”我心怀歉意,“抱歉,我平时太严肃了。”几天前,还听同事提起,不少人觉得我总是不苟言笑。
“不,我们总结了一下,你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人,还能如此冷静又耐心,已经很了不起了。工作上的冷静淡漠是必要的,不然总有一天会把自己透支完的。”
贴心的孩子。我嘴角上扬,回复到,“谢谢你们的理解。”
(四)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对“坚强”、“独立”、“正能量”笃信不已。似乎冷静果敢、积极向上、通情达理才能配得上坚韧的灵魂,而“沮丧”、“懊恼”、“自责”、“自私”等情绪如同瘟疫,让人避之而不及。
可是,没有负面情绪的、近乎完美的存在,是否如张爱玲所言,只是穿了一袭华美的旗袍,里面却爬满了虱子呢?
我们都这么努力了,偶尔丧一点,偶尔冷漠一点,偶尔自私一点又何妨呢?就像深夜里的巧克力冰淇淋,既然可以抚慰疲惫的灵魂,又何必为了可能多长的一点赘肉懊丧不已呢?
活得真实一点,或许,我们就不会那么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