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的《5堂幸福课》读书会马上结营了,在这21天里,我收获了一本自我修炼枕边书,我会把它放到床头,时常翻阅,不断看见更好的自己;我收获了一个让自己每天拥美好入眠的好习惯—写感恩日记,我会把这个习惯延续下去,不断遇见更幸福的人生;我还收获了一群能够彼此倾听、互相赋能的好伙伴,从她们每一个人身上,我都看到了闪闪发光的特质,有的温婉沉静,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睿智深刻,有的体贴入微………,当我能量不足的时候,我会多想想多姿多彩的你们。
王霄老师的这本书其实早就想读,但由于自己的惰性始终没能如愿,这次有幸在读书会和大家共修,在大家的探讨和思维碰撞下,读来更加深刻,总结有三点感受:
第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这本书具有平民性,读来非常轻松,从前言开始,就被它吸引,不但有理念有方法,还有故事有案例,让人觉得离自己很近,同时,编排顺序符合人的认知逻辑,从选择、接纳、连接、改变、放手五个方面,告诉读者先修自己,再修关系,先连接,再改变,先放心,再放手,让人觉得每一个部分都有章可循。
第二,可操作性强。书中的每日一小步,神奇问题,万能清单等都是一些非常容易操作的小工具,比如说用一个词代替一句话,能有效的避免唠叨,列能量清单以及各种清单,能清晰看到面临的资源、问题等等,从而找到方法、方向。
第三,客观实在,不夸大每一个方法的作用,当方法不管用时,多给大家提出问题来思考,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
聊完书的感觉,再聊聊对我触动比较大的部分。
一是内驱力的重要性。整个读书会下来,似乎找到了上学时的感觉,关键是没有人追着赶着而主动学习的这种感受很不错,这种感觉就是目标感,为自己而读书,从而我想到了孩子的学习,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包办、不放手,以为给孩子规划了一切,创造了好的学习环境,盯着他的学习成绩,横着比较,纵着比较,不但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把孩子培养成了机器人,不会思考,不会规划,一切按父母的来就好,他们算是真正的为父母而读书,至于对自己,很多孩子可能都没有时间去想。所以,后期育儿的方向更加明确了,要培养孩子自己的目标感,形成内动力,只有他自己心之所愿,才能真正投入。
二是区分当时和平时。以前很少思考“平时”应该做些什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当时”,也就是遇到什么了解决什么,这就如同着火了现找水,可能附近是有水的,恰巧也够用,恰巧火就灭了,那么也可能附近没有水,或者根本不够用,火就会无法浇灭,放到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了也就解决了,事情就此结束了,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思考。如果把目光放在“平时”呢?解决问题并不是事情的结束,而是要思考平时要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并把怎么培养具体化,化成可操作的步骤,接受反复,螺旋上升,直到这种能力长在孩子的身上,那么平时出现类似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当时”是点,“平时”是面。
三是一切关系都建立在连接之上。没有了连接就会失联,有时候每天近在咫尺的两个人就像陌生人一样,而远在天边的人可能彼此心意相通,其原因就是是否有连接在。如果你发现爱人不理解你,孩子不和你说话,同事朋友远离你,就要考虑是否缺少了连接,把建立连接放在修复关系的首要位置。建立连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时候只需要几秒钟,书中给出了一个练习,今天与爱人,孩子,父母怎么连接的?用了多长时间?一个拥抱只需要十秒钟,拍拍肩膀只需要两秒钟,所以建立连接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你怎么看看待连接。我和爸爸的连接很少,我想并不是物理距离远,而是心的距离远,从小爸爸和妈妈在我心中是权威的存在,没有和他们说过多少心里话,长大了基本是有事儿说事儿,现在我在冬梅的启发下,尝试主动和爸爸在电话里多寻找话题,进行了一次长发三十分钟的聊天,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要多和爸爸连接,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他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四是感恩日记带来的美好。在令伟姐的带动下,每个人都尝试了感恩日记,也都体会到了感恩日记带来的幸福的感觉,我在写感恩日记的时候,觉得每天和外界的连接多的时候,哪怕是取一个快递,看一个剧,都会有很多幸福感油然而生,而当与外界联系少的时候,在写感恩日记时,就会感觉到匮乏,所以这也正是在第三点提到的连接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把与外界的连接作为一个生存的本能,感恩日记写多了、看多了,就会发现很多的美好,所以感恩日记我会坚持写下去,它在给我们的邮箱加油,每次写完感恩日记能量是爆棚的,就像写能力清单一样,感恩日记是能力清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1天收获的太多太多,与伙伴们的同频,使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感恩伙伴们,每天的互相赋能,互相倾听,感恩遇见!以后的生活里有你们,我会更加的充满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