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镇做题家

小镇做题家

作者: 与公子同舟 | 来源:发表于2024-01-29 16:23 被阅读0次

    或许她的青春只被那个街角的小屋、那棵摇曳的大树目睹了全程,而她的心血和精力,都静静的化作了春泥。更护花。在她不遗余力的陪伴下,慢慢成长起来的我们,最后都像蒲公英一样被风吹散,各自向远方飞去了吧。

    初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她及腰的长发仍是乌黑。彼时的我面临着搬家转学后的一系列蝴蝶效应;融入早已形成许多小团体的新班级、

    适应新学校更快的教学节奏、学着接受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走着完全陌生

    的路……那时的我内向,胆小,懦弱。

    成绩也不理想。转学后不久,一个周五晚上,经同学介绍,我踏着夜色中的寒风,走进了

    街角那棵大树下的小屋,开启人生中第一次补习的经历,英语。

    我看着这位远近闻名的“女魔头”(在我们家乡的那个小县区,似乎没有哪个家长和学生不知道她的)。她高高瘦瘦的,那时我需要仰着头才能与她对视,但我从来都没什么胆量直视她的眼睛——那双清澈的,能洞察一切的,仿佛要把我给看穿的眼睛。

    我被安排坐在了教室靠近她的位置,试听第一节课,这是一场决定我去留的试炼。

    听她讲课是一种享受,但也是一场折磨。

    看着她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所有学生和家长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课堂里。但是她时不时地突然提问却又让人紧张得不能自已。

    记得当时,我把“went”读作了“want”,全场寂静并对我施以注目礼,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发音错误,因为此前我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她很大声地重复了“went”的发音并下

    达了“坐下”的赦免令,但我后半节课都如坐针毡。可能她不觉得寻常,而这无疑是给初来乍到的我来了个下马威。

    这么多年过去,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仍无法忘记当时自己涨红的脸、湿漉漉的掌心以及羞愧又忐忑的情绪。

    锤炼

    我还是通过了初试,或者说只是“死皮赖脸”地留了下来。第一节课的

    挫败并没有打倒我,反而让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她看得起我。我知道,

    她并没有鄙视我,也许只把我看作和此前无数个落荒而逃的学生一样,她不愿为了没有上进心的人花心思,她只想对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呕心沥血、倾囊相授。

    我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摸爬滚打,和其他补习班不同,她的课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周五放学等人齐了就开始讲课,讲到尽兴,约两

    个半小时左右,紧接着而来的是考试,考核上节课笔记里的内容,抽查五到

    十个知识点(往往是最刁钻难记的部分),若是全对通过,那便能放人欢欢喜喜地回家吃饭去了,若是有错的,便是错几个抄几遍笔记(六七页满满的笔记纸约为一节课)。抄呢,又不能麻木地抄,须得边抄边加强记忆,因为

    抄完并不是结局,而是下一场考试的开端(每次考试内容都是随机的,不一定相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考试全对,这才算对知识完全了然于心,达到了她的标准。

    整整一年里,我都痛苦万分,每到周五的中午便开始忐忑不安,恨不得连上厕所都捧着笔记本,甚至因为紧张焦虑以至于每周五晚上上课的时候都头痛欲裂。

    万事开头难,什么都不会的我,想要跟得上同龄人的进度是难如登天的,因为我不只是基础薄弱,在英语方面可以称之为百无一能了。

    不仅是面临着大量前所未闻的知识,而且还不得要领地死记硬背,甚至可能

    因为自己抄错笔记而走上些许弯路。

    不善言辞的我羞于启齿向他人寻求帮助,

    内心胆小怯懦的我又不敢向她问问题。

    我几乎总是留到最晚的那一个,有时

    是七、八点,有时是九、十点,即使很饿也不像其他人一样点外卖或是吃家里送的饭,我总盼着能早些过关、能早些回家。

    春去秋来,寒冬酷暑,我从未错过每一节课,只是咬着牙默默坚持着。

    腊月里的东北,天黑得总是格外早,每

    当摇曳的路灯不足以照亮整条街道,行人归家,店铺收摊了。而她,还在坚守。每一分钟,每一字句,每个标点,毫不放松。

    街角的那棵老树下久等着的家长们,只能望着教室里温暖的光,等孩子像小鸟一样,过关斩将而出。有时,太晚了,她便会让孩子把等得久的家长叫进来坐着。然后神态自若地批着卷子、听着浪漫的小调、阅读心爱的书,陪伴并送走一批批过关的学生。

    钦佩

    我对她是又怕又爱的,我已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上课时我能对答如流,下课时我亦能轻松过关,而且考试时她也经常借用我的笔记。(只有极好的笔记才会被选中,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在一节节课的陪伴中,我深深折服

    于她的人格魅力。她的课堂立足于课本却又不拘泥于课本,有时候一个简单

    的词她可以讲出一黑板的笔记。从小学课本到高中课本、新概念、阅读全解……从未见她照本宣科,从未见她照着答案批改我们的试卷,从未见到过 她用备课笔记。

    她收藏的试题里的知识,甚至只是她平时阅读到的“野史”之类的口语化的用法,都一一教给我们。后来我才知道这大概被称之为发散性思维。她的小书架上摆满了快要

    翻烂了的“葵花宝典”,每一本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拥有了被她放在触手

    可及的位置的机会。每当遇到某个单词、某个短语或某个句型的时候,她总

    能清晰地知道那知识的边角料藏在她书架的哪个角落,然后像哆啦 A 梦一样

    掏出来传授给我们。在这种方法下,每一个单词的用法几乎都被系统地涵盖

    起来,并不按照课本杂乱无章的排列顺序,而是将相关的知识完整地串联成

    一个小知识系统。就好比在我的脑子里安装了一个智能图书馆,每节课都增

    加几本书,当我要用到它的时候,便自动从我的脑子里蹦出来供我使用。

    课堂上,她偶尔也会讲一些题外话来缓和紧张的课堂节奏,讲她自己热爱文学,却如何阴差阳错地考上了英语系,怎么又成为了一名教师,讲她从小到大都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有多少才子因她的才华拜倒在石榴裙下。

    在我眼里,她像一只高傲的鹤、像一株挺立的莲,明明出身平凡普通,却永远不服输,永远脊背挺直,永远神采飞扬。

    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方小城,她是如此格格不入:几乎从不重样的衣服,永远清爽飘逸的及腰长发,坐立仪态永远大方端庄,每天清晨手磨咖啡的醇香,课间时从老式录音机里倾泻出的悠扬歌曲,与爱人永远紧握的手……在她麾下的那些时光里,我从

    一个怯懦的吊车尾逐渐成长为一个从容淡定的众人口中的学霸。她教会我的,不止有单词的发音、晦涩的句型,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品质、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美学的启蒙。

    她的生活是十分简朴的,因为无数家长都挤破了脑袋想把自家孩子塞进来,所以以她教学的认真程度是收不过来的,于是只开设了几个班,大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补课的费用亦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与其他补习班不讲知识,只收高价,真是相形见绌了。况且以她的教学密度,一节课的内容大概需要其他以捞钱为目的的老师拖拖拉拉上十节八节课才完成得了。但她从不在乎,也不计较。

    她的班级,那些调皮捣蛋的坏小子

    除了上学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在她那儿待着,没人敢在她的眼皮底下玩。她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学生身上,每天都待在那间教室,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甚

    至十点十一点。学生吃饭是家长给送饭,她吃饭也是爱人给送饭,她总是吃

    得很快,即使是吃饭的时候也随时停下来给学生批改卷子。

    补课老师算得上是一门相当赚钱的职业,但她身上的衣服似乎都是旧衣裳,虽然干净

    优雅,但绝不是什么牌子货,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款式。饮食也从来都是粗茶

    淡饭,土豆茄子,没见其他大鱼大肉。我不明白是什么东西支撑着她,或者

    更准确地来说是禁锢着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青年,甘于屈居在这样一个

    平凡的县城,这样一个简陋的小屋,教着我们这样一群“麻瓜”。

    因着她自身浑然天成的出尘气质,我将她看作仙女一样的存在。但是仙

    女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吃精致的吃食,还处处教着我们节俭,去她那儿上课

    是几乎什么都不用带的,除了笔记本和一支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不用买

    昂贵的学习资料,因为她自己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不用准备草稿纸,因为

    无论是考试还是罚写,都用的是她那里的草纸。在她那儿每天产出的可回收垃圾都是一

    麻袋一麻袋地捐给了回收废品的老人,那里面没有一张纸还有空白的地方,

    也没有一个矿泉水瓶还装着水或饮料。她让我知道学习知识,重要的不是用

    多精巧的笔、看多昂贵的书、用多精致的本子,重要的是一心向学的心以及装着知识的脑子。

    她身上的一个品质,是我走到今天也从未见过有超越她的——勤勉。从

    小到大的老师都在教我们,但她真真是以身作则,言出必行,躬身实践。在她的小屋里,在她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是在努力学习的,不只有我们学生,还有她。

    我不知道她读了多少

    书,摘抄了多少好句子,做了多少习题,才能如此一身的书卷气息,满腹经纶,

    站在讲台上从容大方地讲课;

    也不知道她从小到大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才能在那个年代成为家附近的大学里最好专业的大学生,从普通工农家庭的普

    通女孩子,成长为同龄人眼中优秀的一批人里,最优秀的那个;更不知道她从小

    县城走出去,花了多少心血努力提升自己,才又成为了那群英荟萃的好学校

    里的风云人物,受众人追捧。

    是她让我明白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努力是学业进步的基石,是她的教育为我,以及我们此后的人生之路引航。

    分别

    上了初三以后,我便基本完全掌握了她所讲授的所有知识,在英语这门

    学科上也无需再多努力便能轻轻松松取得好成绩,我便离开了她那儿,没有

    过多的道别,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只是在某个周五,我拜托我妈告诉她

    一声我之后不去补课了。

    在那个还是 3G 网络的时代,分别便是分别了,从那以后数年里,我们都没有见过,也没机会有什么交流了。

    但我始终念着她,

    我明白她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

    是其他老师再怎么栽培我,

    都无法超越的存在。

    我并不感到难过悲伤,因为她的思想和灵魂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她的知识已

    经转化为我自己的底气,始终陪伴着我一路向前走。

    后来网络发达起来了,

    我妈和她经常聊天,成了朋友,我妈始终感激着她。

    但迈入高中的我也越来越忙碌起来,并没

    有时间掺和到他们俩的交情里头去了,我妈会常常和她分享,包括我期初考

    试考了年组第一的好消息,包括我英语短语随堂汉译英考试因为多写可以加

    分而考得超过了满分的壮举,包括我英语作文在统考里得了 25 分满分,再

    到后来聊我的叛逆,聊我成绩的起伏,我并不知道她们到底聊了多少,但我

    知道她始终陪伴着我成长。

    从初中到高中,我的英语水平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即使学得最不用心。

    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我天生擅长,或是因为我喜欢,只是因为那些年她给我练就的童子功,照我爸的话说就是在啃老底儿呢,人家都是勤勤恳恳地学六科,而我是学五科,这都归功于她。

                        8重逢

    我的高考如愿以偿地完美落幕了。

    其实也算不上太完美,回想起高三,

    我也时常懈怠,打着焦虑的幌子偷懒,其实只是怕自己的努力最终得不到成

    正比的回报,每个懈怠的瞬间我都想起当时想要赢得她的青睐时的那份拼劲儿。人总是为了点儿什么而努力,我想我当时是为了成为她那样的人而努力的。

    高考放榜的时候,所有人都很震惊,没有人想到平时碌碌无为的年组第四,会突然发力超常发挥 60 分一举夺魁,包括我自己,我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

    我妈第一时间分享给了她这个好消息。

    她说她一整夜没有睡着,甚至想喝酒庆祝。

    她说她从未想过我会像今天这么优秀,就像当初没想到一个矮矮黑黑的小姑娘

    硬是一声不吭地在她那儿扛了两年没掉过一滴眼泪。

    没有作业的暑假,也就是人生中难能可贵的放松时间,我没有翻开过一页书,也没有写过一笔字,我想我可能是不大爱学习的,但也不像其他人一般讨厌学习。所以,我与她还是差

    得很远。我没有像她一样有终身学习的觉悟,也并不爱读书,我喜欢睡懒觉,

    喜欢逗弄我的猫猫狗狗,喜欢玩手机打游戏。假期如此荒唐地度过,我妈几

    次劝说未果。我甚至不好意思去见她一面。

    我觉得我是不够优秀的,与她记忆里那个

    勤勉刻苦的自己相去甚远,也与她相去甚远,这可能是不敢去见她的原因吧。

    我来到了北京,走得比当年的她更远更高,但我并不像她一样优秀,不如她美丽优雅,亦不像她一样刻苦勤勉。我有着比她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但我是懒惰的。每天在宿舍里度过,不愿意与他人社交,看着比我优秀的

    同学们,个个都才华出众,我又开始像当年一样畏畏缩缩,但我总归还是慢慢适应

    了大学生活的节奏。尽管对我这个踩着录取分数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镇做题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og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