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世事改变太快。
在博物馆里,我们偶尔会看到传统手工艺的杰作,千工轿、千工床等等,这些曾经辉煌的手工艺,正在逐步从人间消失。
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保存的手工艺作品,但是其制作工艺,传承人异常稀少。
在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有幸见到了千工床传承人童帝新先生。
千工床,就是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其传承,弥足珍贵。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9d85e11c4832e9aa.jpg)
千工床,始于设计和绘图,再将绘图贴于上等的木板上,然后雕刻,慢工细活。
每一幅绘画,都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每一尊雕刻,都是光阴与心血的结晶。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ba4d346d3f7e944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dc57425cf0f5ec5e.jpg)
千工床,精雕细刻、做工考究、错彩镂金、富丽堂皇,通常需要一千个工日才能制作而成,因此耗资巨大,旧时曾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14ac940a8156872a.jpg)
童帝新先生是前童古镇童保喧的嫡孙,生于1947年,今年已经73岁,退而不休,带领团队传承着千工床之传统手工艺,难能可贵。
其祖父童保喧,是辛亥革命浙江起义发起人,被称为“浙江之蔡锷”。
童保暄生于1886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在杭革命党人认为杭州起义时机已成熟,推举童保暄为临时都督,11月4日晚,起义军攻下巡抚署,5日凌晨宣告杭州光复。
1919年,童保喧去世,年仅33岁。
前童古镇,人才辈出,能工巧匠,创造了”五匠之乡“的传奇。
童保喧之嫡孙童帝新,则是传承千工床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ee98945e11922c2e.jpg)
童帝新少年时开始学木雕,并且自学绘画。
七十年代,童保喧在工艺美术厂从事技术设计工作。
八十年代初,童帝新到藏区工作,从事佛像雕塑、唐卡壁画创作,在藏区工作了二十多年,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和绘画作品。
童帝新回到宁海后,继续从事雕刻和绘画工作,传承千工床传统工艺,就是其重要工作内容。
童帝新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fe1e8330434bf0f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bdc296e9a35698ea.jpg)
在浙东地区,千工床是“十里红妆”的杰出代表。
千工床的结构设计繁复,层层叠叠,人物或动植物雕塑繁多,每一处雕饰,都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渊源。
每一件构件,精雕细琢,活灵活现。特别是每一尊人物雕刻,都是一段丰富的历史传说。
一张床,是千工凝聚的艺术杰作,也是历史、文化、艺术与心血的结晶。
千工床,是传统民俗文化中雅俗共赏的宝贵文化遗产,雅从俗来,俗到了极致,便成了雅,繁纹雕刻,印证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民俗与民族文化,在床上得以流传与保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e4233668f89d612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026bb05ac11f74a4.jpg)
岁月变迁,千工床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其传承,更显得弥足珍贵。
童帝新先生传承着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千工床的幸运,也让我们见识到千工床从设计到制成的繁复工艺。
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融于千工床。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e63a65ab00643ed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15693/6d7146e806aa2db2.jpg)
宁海县前童古镇,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彰显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
千工床,证实了五匠之乡,名不虚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