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次TED演讲,她说她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每个人认识自己真的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我想着可能就像照镜子一样,不同的镜子里面好像自己都有点不一样,那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有时候我总认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是当我听到朋友对我的评价我心里也会说原来在她面前我是这样子的人啊!其实还挺有趣的,一个人本来就是多面的,我们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有些不同的责任。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就想起大学时上心理学课程时,老师让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老师给自己这评价,透过他人来了解自己。所以我也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我给自己亲近的朋友还有爸爸妈妈发了问题,收到回复的时候我很开心也很期待,我期待他人眼中的样子,每一个回答我都很感激,特别是晚上和妈妈的聊天,她说小时候的我很乖,不需要怎么操心,学习上的事情也从来没有管过,等到我长大了,她说现在好像不太了解我了,有时候我和她说话总是怼她。是啊,我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但妈妈仍然是我最爱的人,在那次谈话中我说了一句话但她好想并没有在意,我说我很希望你快乐,并且转告给弟弟,如果他对妈妈不好,我是不会对他好的。我知道我现在说的很乱,刚开始写,想说出来的事情很多,但表达出来就只有几个字,我正在学,加油。
昨天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词叫假性疏离者,假性疏离者的内核是绝对的痴迷型,但外在表现确实疏离型。
当自己对对方有依恋,而对方的态度会突然发生改变,那些时刻是充满了羞耻感的,会对自己对他们抱有信任和期待感到自我厌恶。
假性疏离者对于自己痴迷的对象,以及亲密关系本身,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极高的要求,比如他期望这个对象能够读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也乐意让自己占据他的生活,因此当他们爱上一个人时,会给对方一系列的测试,来试验他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痴迷对象,他们非常渴望对方能够通过测试,和自己达到绝对的亲密。但,一旦对方没有通过小测试,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愤怒,并因此做出一系列反应性情绪行动,看似疏离的情绪和行动,比如她们会变得很冷淡,竭力表现出对对方没有兴趣的样子,甚至在内心也不断的说服自己他也不过如此。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之前喜欢一个人,但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他,假性疏离者会做一些小测试,而他没有通过我的测试,所以我心里不断对自己说他不是那个对的人,后来我就对他很冷淡,也就没有机会再进一步了。遗憾吗?不遗憾。还会去争取吗?不会。但我今年观点上会有一些改变,如果我有了另一半,我会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去表达爱。
最后借用刘瑜写的愿你慢慢长大里的一段话: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