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摆脱,你的生活不是“围城”

学会摆脱,你的生活不是“围城”

作者: 宁妮诗兰 | 来源:发表于2017-03-24 12:23 被阅读97次
    学会摆脱,你的生活不是“围城”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大都如此。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曾经,我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程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不知他人是否会和我有相似的感受,二十来岁的年纪,本该风采奕奕,风华正好,因为年轻,肩上扛着重重的工作。待闲暇之时,却不知去做些什么来填补内心,算不上稚嫩却已经不再纯真的外表里装着一颗过快老去的心灵。最近好多朋友都向我诉说,每天都好累,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不小心被早上的闹铃叫醒之后,头脑飞快的旋转之后,确定今天无事,长舒一口气,又回到慵懒的床上,但悲剧的是,此时此刻,睡意全无。我听后,苦笑一下,真的不知道该安慰些什么,因为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学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所拥有的快乐呢?激情呢?难道被牢牢地压在书本的下面了吗?我们从小不就已经住进了“围城”了吗?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无影的墙,千万不能偎依在它的怀抱中,要学会摆脱,冲开这堵无影的墙。那么,才不会成为被层层筛选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学习机器,这样才不会被束缚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梦!

    有些风景是远了觉得好看,有些风景是走近才知道,而有些风景你离开后才会发现它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往往要分时候和分类别。我们做不到在命运之手刚刚触及你的时候就懂得它的用意,在或长或短的思考过后,才有机会悟出它的真谛。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摆脱,你的生活不是“围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tf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