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函数(inline function)
使用inline修饰函数的声明或者实现,可以使其变成内联函数。一般建议声明和实现都增加inline修饰。
假设我们现在有如下的两个函数,使用inline来进行修饰,并且在main函数中进行调用
inline void func() {
cout << "func()" << endl;
}
inline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int main() {
func();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getchar();
return 0;
}
我们将程序运行起来以后,发现最终运行的结果与没有使用inline修饰的函数效果一样,感觉不到任何区别。那么使用inline修饰的函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使用inline修饰的函数有以下特点:
-
编译器会将函数调用直接展开为函数体代码;即最终编译器在编译代码时,会将上面代码转换为下列的形式
int main() { cout << "func()" << endl; int c = 10 + 20; cout << c << endl; getchar(); return 0; }
通过这样转换,就成为内联函数。那么这种转换有什么用呢?
-
可以减少函数调用的开销;因为在代码编译时,直接将函数调用展开为函数体代码,就不存在函数调用,因此不存在函数调用的开辟栈空间和回收栈空间操作。
-
代码体积会增大。例如有以下代码
inline void func() { cout << "func1()" << endl; cout << "func2()" << endl; cout << "func3()" << endl; } int main() { func(); func(); func(); getchar(); return 0; }
在代码编译阶段,编译器会将代码转换为
int main() { cout << "func1()" << endl; cout << "func2()" << endl; cout << "func3()" << endl; cout << "func1()" << endl; cout << "func2()" << endl; cout << "func3()" << endl; cout << "func1()" << endl; cout << "func2()" << endl; cout << "func3()" << endl; getchar(); return 0; }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去使用内联函数呢?一般满足下列情况时,可以考虑使用内联函数。
- 函数代码体积不大
- 频繁调用的函数
但是,在使用内联函数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尽量不要内联超过10行代码的函数
- 有些函数即使声明为inline,也不一定会被编译器内联,比如递归函数
因此关键字inline可以理解为,仅仅是建议编译器在代码编译的时候,将函数变为内联函数,但是最终是否会变为内联函数,则需要看编译器的优化规则。
既然inline可以让函数变为内联函数,但是从表面也看不出差别,那么我们就来证明一下内联确实存在。
窥探内联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以下,如果是普通函数[如下],最终生成的汇编代码是怎样的。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void func() {
cout << "func()" << endl;
}
int main() {
func();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return 0;
}
代码运行起来以后,我们转代反汇编的结果为
从上图的汇编代码,我们看到有两条call指令,分别调用了函数func和函数sum。接下来,我们尝试将函数sum和函数func都变为内联函数。
inline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inline void func() {
cout << "func()" << endl;
}
int main() {
func();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return 0;
}
代码运行起来以后,我们来看看最终生成的汇编代码
我们看到,加了inline修饰后的函数,仍然使用了call指令,存在函数调用,并不是我们我们前面说理解的,直接将函数体代码展开。原因是我们现在编译器处于debug模式,在debug模式下,编译器默认是不会内联的,因为内联是做优化,因此我们需要做一些操作,将编译器修改为release模式,并去掉内联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void func() {
cout << "func()" << endl;
}
int main() {
func();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return 0;
}
重新运行代码,得到的汇编为
我们看到,此时没有看到call指令调用func函数与sum函数。并且我们注意到有一个push 1Eh的操作。在16进制里面1Eh等价于10进制的30.所有我们看到,此时是直接将30push到栈里面,连加法的操作都不存在了,这是因为在release模式下,编译器默认会做最大的优化,所以会省略很多细节。但是,我们还是没看到Inline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还需要多编译器进行配置,修改编译器的优化力度,进制编译器优化[下图]
修改配置以后,我们再次运行程序,最终得到的汇编代码为
现在,在没有inline时,release模式下,我们看到存在函数调用。
在当前编译器配置 模式下,我们将函数加上inline关键字后
inline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inline void func() {
cout << "func()" << endl;
}
int main() {
func();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return 0;
}
运行程序,得到如下的汇编代码
我们看到,这次的结果与以前不一样了,首先不存在函数调用func与sum函数了,并且从sum可以看到mov指令将0Ah放入寄存器ecx中,然后又做了add操作,其中0Ah为10进制的10,14h为10进制的20,add操作完成后将结果又存入了ecx中,此时ecx中的值是30,接下来又做了一次mov操作,将ecx的值存入变量c。执行完指令以后c的值为30。最终将30打印输出。
并且如果我们将func函数中的函数体手动进行展开
inline int sum(int v1, int v2) {
return v1 + v2;
}
int main() {
cout << "func()" << endl;
int c = sum(10, 20);
cout << c << endl;
return 0;
}
我们看看最终生成的汇编代码
发现通过func通过函数调用和直接将函数体展开,最终生成的汇编代码是相同的,因此就说明两种代码是等价的。
所以通过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inline修饰的函数,在程序编译阶段,确实会对代码进行优化。
但是如果我们对递归函数进行内联的话,最终编译器会优化吗?
inline void run() {
run();
}
int main() {
run();
return 0;
}
将程序运行以后,得到的汇编代码为
从生成的汇编代码,看到依然存在函数调用,所以在存在递归的情况下,函数是不会被内联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最终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来证明inline确实是对代码进行了优化。
如果我们将sum和func函数去掉inline后,通过IDA读取可执行文件
我们看到,最终生成的函数有sum与func
我们在看看sum,func,main函数中的实现
可以看到,在没有通过inline来修饰函数时,代码是没有进行优化的。
当我们用inline修饰以后,得到的可执行文件,首先我们看到,从函数名称角度,就不一样了,现在只有一个main函数。
我们在看看main函数里面的实现
我们看到,最终是在main函数里面,不存在func于sum函数的call操作,直接调用的打印func()与做加法操作。不存在函数调用。因此,从可自行文件角度,也可以得出,使用inline修饰的函数,在程序编译阶段,确实会对代码进行优化。
内联函数与宏的区别
- 内联函数与宏都可以减少函数调用的开销
- 对比宏,内联函数多了语法检查和函数特性
但是由于宏是简单的文本替换,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存在一些区别,例如下列的两段代码
#define sum(x) (x + x)
int main() {
int a = 10;
int b = sum(++a);
return 0;
}
inline int sum(int x) {
return x + x;
}
int main() {
int a = 10;
int b = sum(++a);
return 0;
}
你能知道最终两段代码最终的结果分别为多少吗?
文章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