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缺憾感本身岂不正是人的伟大的一个证明?我们普遍对生活意义之缺失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的本性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所无法达到的深度。因此,现代人的不安超出了以往时代,反倒表明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
奥伊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现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他的解决方法并非直接告诉我们这意义在何处,而是追问我们为何会感到失落?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却仍然感到失落,那就证明我们身上有着一种东西,它独立于我们的身体及其外在的活动,是它在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意义,也是它在感到失落或者充实。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
夜深人静,读着先哲的作品,分明感觉到人类精神不息的追求,世上自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存在,心中很充实。但有时候,忽然想到宇宙之盲目,总有一天会把人类精神这最美丽的花朵毁灭,便感到惶恐和空虚。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这本书原来读过,却不甚了了,没想到这次阅读如获至宝。所以,人的读书和时机是非常影响人的认知和吸收。我们需要的是把一些经典作品不同时期做多次阅读。周国平有句话说的好,一本经典,任何时候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本经典,第十次读依然有第一次读的惊喜,因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是认同,越来越有感触。好的经典作品就是如此可爱。不过这本书是选编。目前第一章我看的非常好,后面的部分我还不能妄下定论。期待更好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把劳作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以便为每个人从事创造活动腾出充足的自由时间。一个人只为谋生或赚钱而从事的活动都属于劳作,而他出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性情从事的活动则属于创造。但外在的利益是一种很实在的诱惑,往往会诱使人们无休止劳作。
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周老师的作品,好在易读。因为阅读体验好,他的作品我阅读最多,即使重复读一样有收获,结果是我受他影响也最大,在自己的处世态度上,在自己的行为取舍上。尤其是在事业和工作这条选择的路上,真切受他指引,选择了即使不给钱也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现在的教育分享一途。侥幸还能在教育这条路上养家糊口,那真是一大幸事。不管一天是工作十小时还是十五小时,都是在做自己不拿钱也愿意的工作,岂不一直都是在享受生活吗?
没有人能够伺候两个主人,你不可能同时做上帝的仆人,又做金钱的奴隶。一个人的人生只能定位在一个方向上,或者追求精神上的伟大,更贵,超越,或者追逐世俗的利益,不可能同时走在两个方向上。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完全可能在物质上也富裕。不能看他有没有钱,主要看他对金钱的态度。
存在的一切奥秘都是用比喻说出来的。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野花,婴儿都在说话,而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有听到。所以,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是精神王国里的必然法则。
---其实我的分享精神应该主要源自周国平的思想影响,毕竟我也没他这水平,不然我就不在微信里蹦跶,而去写作出版影响千千万的老中青少了。希望大家能一直在坚持在自己的阅读成长道路上,因为大学毕业后不再读书的成年人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
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
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
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
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
人的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
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试图通过高扬人的精神性的内在生命力,来为人类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人们过分专一地投身于劳作,其结果会使我们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
叔本华厌世,尼采则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超人身上。
如果我们甘心承认人只是茫茫宇宙间的偶然产物,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精神价值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那么,我们的精神追求便只能是虚幻而徒劳的了。尼采和加缪也许会说,这种悲剧性的徒劳正体现了人的伟大。
凡是把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真正当作精神事业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怀有坚定的信念。在精神生活的层次上,不存在学科的划分,真善美原是一体,一切努力都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鼓励人们自救。无论在任何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并且能够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上帝,靠自己获得他的精神个性。重新占有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过程。
托马斯--心灵书,又名灵魂的教育
教育应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孤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我们灵魂中独特的一面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出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
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对于过去许多时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外面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
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灵魂生活开始于不满足。
智者的特点在于,在物质生活上很容易知足,却又绝不满足于仅仅过物质生活。
灵魂在自然界里没有根据,用生存竞争完全解释不了其来源。事实上,灵魂对生存有百害而无一利,有纯正精神追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倒霉蛋。
灵魂会不死吗,这永远是一个谜。既然我们不知道灵魂的来源,我们也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去向。
一颗仍然生气勃勃的心灵却注定要为背弃它的肉体殉葬,世上没有比这更使精神感到屈辱的事情了 。
究竟哪种好,只有天知道。
人类所达到的高度是由那个攀登得最高的人来代表的。只要我们是在努力攀登,我们就是在为人类的伟大做出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