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7-28

2018-07-28

作者: Insurgentk_z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21:59 被阅读0次

    茧与血——电影《黑天鹅》影评

    天鹅是一种优美的鸟类,拥有丰腴的体态、修长的脖颈,常用来比喻风情万种的女人。黑天鹅更是集鬼魅、诱惑、美丽于一身。而在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黑天鹅》中,它代表着“蜕变后的”芭蕾舞者——妮娜,也是她在剧中需要演绎的舞蹈角色,为了完美呈现“黑天鹅”,女主角不断成长,进行了“破茧成蝶”的漫长鏖战。电影开头的女主活在“茧”中,这层厚厚的茧是妮娜母亲以“爱”为名,以“控制”为代价打造的。妮娜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这种“掌控感”,无法正视内心真实的欲望,真实的自己。所以这层茧还是她本身对自己的规束。一个内敛的“白天鹅”打破“茧”,蜕变成“黑天鹅”,需要“流血牺牲”,“黑天鹅”的出现势必威胁“白天鹅”,她的分裂,她的对抗,以及最终的失控自戮,都晕染着血色。对应妮娜的结局——以生命向完美献祭。

    全片讲述了一个进取、内敛的芭蕾舞者,为了争取到角色、完美呈现角色,忘我投入,走向分裂,最终物我不分的故事。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位艺术家,探讨的主题自然离不开“艺术”。所以影片全程以高雅的弦乐作背景,暗色调的布光营造了一种高雅洁净之感。艺术与人的关系不断被探讨。影片结尾,鲜血在她的舞裙上绽成花的模样,“我只想变得完美。”这是她的宣言。“我感受到了完美。”最后的呓语。妮娜热爱艺术。主人公的房间布置充满了艺术元素,芭蕾舞八音盒、四小天鹅手机铃等。艺术在妮娜眼中,接近“完美”的那一刻即是接近“艺术”的那一刻。她在痴求“完美”与能力不足的心理落差中不断找寻出路。妮娜背后的红印从浅变深,导演在此处运用象征蒙太奇,最后从中长出了黑羽毛,象征了妮娜的不断蜕变。完美的艺术究竟是怎样的?浸入式的表演会榨取舞者本身的生命力,完美的艺术也必然背透着艺术家的心血。使之戏我不分。她从窃拿口红到“Touch yourself”,再到夜店狂欢,展现的是妮娜不断找寻真实的过程,另一个人格侵袭她,成为她。剧中双重人格的博弈为本片带来惊悚与悬疑的色彩。一个人的身上是可以看到两面性的,外人眼里、母亲眼里、甚至妮娜自己眼里,她是一个“美丽、柔软、脆弱”的人。该片打光以侧光、侧逆光为主,阴面与阳面的对立。恰好暗示了人格的对立。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展现了她的分裂过程。第一次在廊道上遇见“自己”,在浴缸里与“自己”四目相对,欢爱时对手的面容变成“自己”。妮娜潜意识中的另一重人格逃逸了出来。而她本人一直无法正视,直到完全被吞噬。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镜子,镜子本身的性质暗示了主人公分裂。母亲抹杀了她的欲望,进一步影响了她在性方面的蒙蔽与内敛。无法理解并正视潜意识的投射,是妮娜分裂的源头。妮娜在影片前期穿着以白、粉为主,随着情节推进,另一个人格被唤醒,她的穿衣风格逐渐以黑灰为主,代表着内心状态的转变。

    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凭借此片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个角色的挑战性在于对层次感的把握,从茧到流血成蝶的过程,表演应由内敛走向外放。且主角身份特殊性要求演员熟练芭蕾舞技巧,波特曼时年怀有3个月的身孕,这对于她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她也完美演绎了一位极致的舞者。

    导演阿伦诺夫斯基明确表示此片借鉴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许多元素的应用致敬了该片。阿伦诺夫斯基在电影风格上走的是暗黑系。《黑天鹅》的背景华丽,代表了一种病态审美,片中暴力元素的运用相当富有画面冲击感,血色与克制的暗色调相撞令人毛骨悚然。

    妮娜最终冲破了茧,迎来完美,迎来成功。而当她一路血痕,一步一步苏醒,最终换来的是迅速绽放后的消亡。这样血淋淋的茧,究竟是艺术本身的需要?还是“疯魔”艺术家的“献祭”,我想,追求极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美在普世面战胜了艺术之至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7-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ya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