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隋炀帝时期(605~618年)浮艳绮靡的梁陈遗风再度兴起。
代表诗人杨广。
杨广追求浮夸奢靡的生活,在写作上追求绮靡的风格,所以,他的作品比较多的是宫廷风,在他带动下,很多文人知识分子都喜欢写艳诗。当然,除了浮艳风格的外,也有一些清新的作品。
如杨广的这首《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隋代后期,由于政治暴虐,民怨沸腾,民间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反抗暴虐统治的诗歌。
如这首《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诗比较像唐人比较成熟的七言绝句。
二、初唐诗风和上官体
基本上局限在宫廷的狭窄范围内,追求中和雅正。比如,唐太宗、魏征等。尤其虞世南(558~638年),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代表作《咏蝉》“垂鏸(帽子的飘带)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此处,用垂鏸指带蝉,借物咏志,整首诗格调高远,意境幽深。
唐朝宫廷诗,展现的是君臣唱和,也是应制诗,如李白被唐玄宗召了去,就写了很多此类诗。主要展现的是王朝的创业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里面的个人情感非常少,主要是奉承、巴结的,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太平太久,后来,宫廷诗追求华丽精美,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风气再度兴起,逐渐形成了上官体的风格。
上官仪(608~664年),其诗绮错婉媚,华丽精工。如《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蠂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这种风格与梁陈和隋炀帝时的浮艳风格差不多,由于她官至宰相,时人纷纷附庸效仿,所以称上官体。
上官仪的成就: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失去了律诗的发展。包括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䪨对,双拟对等六种对仗形式,而“八对”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等八种对仗形式。这些对仗形式不仅丰富了律诗的表达方式,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通过这些规定,上官仪为律诗的对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使得诗人在创作时能够更加精确地运用对仗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加精美和富有节奏感的诗歌作品。
三、王绩和通俗诗
与宫廷诗并存的民间诗歌,代表人物如王绩(585~644年),号东皋子,王勃是他的侄孙。人称他斗酒学士,不喜欢被约束,辞官隐居,他喜欢陶渊明和竹林七贤,而且受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影响,放浪形骸。
其诗歌主题为:赞美隐居,歌颂饮酒。诗作一方面表达愤世嫉俗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流露出颓放与消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对唐代五律诗的形成有一定贡献。
如《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有一种朴素美,是唐代较早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而且是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讲究平仄。
如另一首,《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望,更值夜萤飞。”
除此之外,代表民间风格的还有通俗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类似佛家偈语,代表人物,王梵志、寒山、拾得(诗僧)。
如王梵志的《世无百年人》:“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还有他的《梵志翻着袜》:“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寒山的诗。如《寒山多幽奇》“寒山多幽奇,登者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
《寒山诗九首(其二)》“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
再如《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如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