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说起他家乡的老城。他说:“这些老城正在消失了。”
我心头一惊,想起惠州近年来也一直在致力于老城改造。原来,老城的消失不是一个地方的特例,所有的老城都正在消失。即使有些感伤,但老城区的升级改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逆的阶段,谁也无法阻挡。于是我想,也许能在它们尚未完全消失之前,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老城记录着一座城市的青春过往,每一砖一瓦都已被岁月镌刻了痕迹,从中可以窥见城中人曾经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将这系列内容命名为【时光印记】。第一篇文章是我2016年拍过的一组图片,之所以翻出旧作,并作为这个系列第一篇,我想表达一种关注的力量。
——【时光印记·第一期】
这篇故事的主角是惠州桥东的一位老人和一间老书屋。
桥东是惠州最早发展起来的市区之一,拥有着许多历史名街,如水东街、惠新西街、铁炉湖街。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区的扩容,城市的中心早已不再是这里。桥东老区的人气逐渐萧条,只剩下原始居民一直相伴至今。
地球不停止转动,时间就一刻不停地前行。桥东的原居民一个个地老去,老街区也一天天地消失。
几年前,桥东的水东街就开始改造。近期听说水东街一期已改造完毕,元旦就会开始运营。这则新闻又勾起了我对这个地区的回忆。
那一年的一个周末,我和谢先生到桥东闲逛。如今的桥东老街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热闹。几条街道纵横交错,不熟悉的人恐怕会迷失在这没有规则的小巷之中。在老街的安排下,我们来到了惠新西街,偶遇了文达书店。
这一书店其貌不扬,是一间仅有两层高的民房。房子外墙用的是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白色长方形瓷砖。经过岁月的洗礼,瓷砖早已发黄。墙上挂着“文达书店”四字,旁边还挂着一个“旧书交易中心”的牌子。
一直很喜欢书的我拉着谢先生进来。屋内坐着一位阿姨,没有太注意我们进来,继续忙着自己手中的活。我们就自己看书。这里的书和这房子一样,都已经很大岁数了,书页发黄,纸张也有一定的磨损。
这里的书种类非常多,有小说、有工具书、有杂志,可以说应有尽有。谢先生还发现了很多历史悠久的《故事会》,年纪最大是1987年的。看着这些曾经的老杂志,忽然就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
谢先生说这是小时候很喜欢看的一本杂志。在书店看得爱不释手,谢先生干脆一口气买了12本不同年份的《故事会》带走。
分别之后,我始终对这间老书店念念不忘。于是,我再次来到文达书店。
这一次,我遇到的是书店的男主人——梁伯。梁伯非常热情,看到我进来,满脸笑容地跟我打招呼:“你好呀!”
我向梁伯坦诚了自己希望给这家书店拍摄一组图片的想法。
梁伯却拒绝了,说:“不用了,没有用。惠州学院的学生、惠州的报纸、电视台都有人都来过。即使报道了也没有人关注,现在的人都已经不爱看纸质书了,旁边还有书店把书论斤卖。”梁伯说到这些时,脸色稍显黯淡和落寞。
一向不喜欢强人所难的我,这次却非常坚持。我执拗地说道:“我不打扰你,你就做自己事情。我自己在一边拍就好了。”
梁伯也没我办法,半是强迫半是情愿地答应了。
在拍摄中,我了解到,梁伯开这家书店已经有32年了。
这家书店是1986年开的。那一年,梁伯的妻子下岗。梁伯便寻思在老家用祖宅开一间书店,给妻子照看,好让她可以消磨日子。于是,梁伯整理了手头上的书籍,凑上朋友提供的十几套书,文达书店就开业了。前期主要是梁阿姨在管理书店,梁伯下班后也会帮忙。直到梁伯退休后,才开始专心打理书店。
书店开业伊始,主要以租书为主。90年代是书店业务的巅峰时期,前来租书的人门庭若市,一天能有200多人。随后,书店便扩展业务,逐步发展成今天以售书、出租、换书、寄售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旧书交易中心”。
当前实体书店日渐式微,文达书店也从当年的门庭若市到当前的门可罗雀。梁伯有些感伤地说:“有时真的一整天一个人都没有。”
他非常失落地说,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实体书店了,大家都喜欢读电子书,但是我认为有些传统的东西必须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现在年轻人对国学完全不知道,这是不应该的。
梁伯自己本身也喜欢看书。对待这些书,就像是对待自己小孩一样。没有客人的时候,梁伯就自己整理这些书籍。他经常都要给所有书换下位置,上面的书换到下面,下面的挪到上面。梁伯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蟑螂寄居在里面,同时书也需要新鲜空气,经常更换可防潮。
从一开始至今,梁伯都没想着靠这家书店赚钱。拍摄时,一位阿姨过来给小孩买英语词典,原本要30元,阿姨问能否25元。梁伯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最主要是有用!”
平时有些学生过来看书,梁伯也非常欢迎。
梁伯坦诚地说道:“这个书店根本不赚钱的。好在这是我们自己的房子,不然也撑不下去了。
不为赚钱,那么到底在坚守什么?
“我喜欢书,我爱读书。”梁伯反复说道,这也是他在周边书店纷纷倒闭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的原因。
梁伯说:“书是有香味。曾经有一个女孩子,来我这里找一本老书,翻开书闻了下说:‘好香啊!’再翻开几页,又闻了下,说:‘好香啊!’连续说了好几次。我非常感动。”
梁伯说,已经很少人能像她一样,从书中闻到香味了。
每一本书都带有味道,纸张和墨水经过漫长的时间浸润,会逐渐发酵成独特气味。对于爱书之人来说,这就是书香。
走进文达书店,我也能从空气之中,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气息。
梁伯和他的文达书店,走过了32年,为一屋子的书,提供了容身之所。他以一己之力,默默做着内心热爱的事情。
我进入媒体行业,是源于心中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我曾以为,只要有关注,就会有影响。直到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其实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
有一个朋友说:“我曾以为自己可以推动这个世界,结果却被这个世界推了回来。”工作以来,我创作过太多“自娱自乐”的内容,也写过很多言不由衷的文字。我明白,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会因为你的一篇文章而改变。无论怎样,世界依然会按照它原本的轨迹运行。
于是,这则组图发布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想即使看的人多,但是估计大多是看热闹的。没想到,发布后一两天,梁伯的儿子联系我说:“你们平台真厉害。这两天很多人来书店,太感谢你们了。”而我们同事转发到朋友圈后,也很多人留言问具体地址。
那是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创作的内容,是能够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影响的。
记得拍摄时,梁伯指着墙上一副字画念给我听:“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每次抬头看着这幅字,心里就有一股冲劲。”梁伯说,“这是一直支撑我的一个信念,我们活着必须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到要把这些书处理掉,我实在不舍得。所以只要活着,这间书店就会继续经营下去!。”
梁伯跟我强调说:“人生总是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的工作也很好,是自己喜欢的事。”
那一刻,我有一丝感动。我没有跟梁伯提过我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我在中学的时候,第一次萌生出当记者的想法,那时的我觉得几乎所有的报道都只关注大人物,离普通人太远了。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他们的生活一定也有自己的精彩,值得别人去关注。我想去倾听别人的故事。
这则内容,是我做过的第一篇所谓爆款,也是我的第一篇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报道。原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身上真的会有小光环。即使不了解你的人,也能看到。而你的热爱,也能通过镜头和文字传达给读者。
这也许就是,关注的力量。
图文|古小也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