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因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才知道有这本书,阅读的目的不是因为得了奖,而是因为“贫穷”两字,一直没有富有过,因此想找找如何摆脱贫穷的方法,阅读完后,并非如想像那样,世间并没有一蹴而就方法,没有仙丹,只有造丹的过程,现在的成就,都来源于过去,不管努力还是懒惰都会有果实,或是干瘪的枣,或是光鲜的是人参果,想要收获人参果,书中讲了很多因素,结合中的观点思考了几点。
1、失去了对新知识的猎取
一个人越成长就越对自己所构建的知识深信不疑,不管是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为亲手搭建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这并没有错,也是自信的源泉,而错在于“排他性”,越是固执,思维执拗的人,越有强烈的排他性,在贫穷的人思维里更为健壮,更牢不可破,若又绑架了道德,那就更加不得了了,但从来没有想过,今天想着昨天的思考,明天又重复今天的思路,思维防线一直在重复加固,又如何有机会知道,自己掌握的内容,原本就是错误的呢?尤其当发生军事冲突,思维陷阱就会更深,心想的是,军事防线不能被打垮,为所理解的胜利而战斗。
打破思维惯性的方法有很多,最最简单、最最有能力达到就是接受新知识,读书是不二之选,但越贫穷的人,越是固执的人,估计很久很久没有完整的阅读完一本了吧,我认为,通过读书获得知识,虽然是最慢,不会马上就有回报,但是从不缺席,只有读书才有机会,让你把你自己亲手搭建的知识体系打破,然后再重新搭建,思维这大厦塌了重建,才知道那里是支撑之点,主体支架才是坚不吹的关键,偏见只不过是粉饰罢啦。
2、眼能看到只有眼前
“眼见为实”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说,但看不见的,并不能说不存在,像“时间”虽看不到,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一件事件的发生,贫穷思维的人只能解决眼前之事,但更深远的因素没有思考过,那就是成事之因,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事前都有可预见性因素,我们把他叫风险,贫穷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也蒙蔽思维的延伸和思考。
举例:当上初中的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厌学的情绪不是一触而发的,是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父母只要有一点点思考就不会发生;在《春天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姊妹篇《夏日沉沦 纳米高徒》,讲述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如何走向杀人魔的过程,事事无常,而又是事事如常,这难道不是父母停止了思维前进造成的吗。台湾有位李伟文写过一本书《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父母博览群书,双胞胎姊妹,小小年纪就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章写的惊艳和老道,是所有家长所期望的孩子的样子,但家长又有几个是孩子所期望的样子呢。
思维惰性是对生而为人最大的放弃,“朝闻道,夕可死”能否感受到力量呢,没有了猎奇的好奇心,如何才能欣赏这美丽的世界,又如何能构建美好的生活呢,古诗的美,在于不局限于文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有思维延伸于王摩诘的一生,才真正体会到风轻云淡的田园。
常言说“下棋想三步”,如何才炼就如此能力,自己事、他人事以及故事事,不断反刍,除去眼能看到的,剩下都是脉路了,随着脉路走,风险又能把你如何,厌学怎么可能发生。
3、忘却了创新
有一章节,这样描述“穷人要有企业家的思维,创新是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是一种可以摘到的果实,没有资本的企业家”,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跨过去的呢,昨夜思维千千万万,今早起床继续磨豆腐,打不破常规,走不出舒适圈,前拉后推,犟驴一头。
当然,这也不能怪罪他们,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没有才华、技能和必要的承受风险能力,走出去风险会更大,未来是未知的,人们对未知都是有恐惧的。害怕失去是本性,但实质上,本来拥有的就不多,为什么不用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的呢?在《从0到1》里面描述过,不愿意去做,更多是思维不愿意去做。
最后,关于贫穷的还有很多思考,个人认为读书太少是原因之一,虽然现在我并富有,但读书给予了很多思考,也不知道这种子能不能发芽,不过我一直在等待,破土而出,长成大树之时。
《劝学诗》
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20191123
老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