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这几天,断断续续读了一本书,《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作品。是因为很早之前被推荐过一套书《世界文明史》,说实话担心看不懂。虽然这套书被誉为“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重点是这两套国学经典我也看不懂啊……于是乎,抄了一条捷径,先读一下《历史的教训》,这是杜兰特夫妇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在此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并出版的。
这本书共十三个章节,篇幅不大,分别讲了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感兴趣且有所收获的是生物学与历史、性格与历史、经济史与历史和最后一章“真有进步吗?”

在第三章中他讲,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生命是陆地和海洋生命沧桑变化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经济上的竞争,我们的争夺异性,我们的饥饿、爱情、悲伤与战争,和那些隐藏在丛林落叶之下,潜行于水中或跳跃于树枝之间,正在追逐、求偶、争斗和受苦的生灵,并无二致。因此,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我们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如果我们当中有人避免了这种竞争与考验,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种群保护了我们,但这个种群自身也必须经受生存的考验。所以,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竞争并不仅仅是交易的生命,而是生命的交易一一当食物丰盛时竞争是和平的,当粮食紧缺时竟争是充满暴力的。动物之间互相吞食而没有丝毫愧疚,文明人则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相互利用。合作是真实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是竞争的工具或手段。我们在自己的群体中一—我们的家庭、社区、俱乐部、教会、党团、“种族”或者国家一一团结合作,是为了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强化我们的群体。

在第五章他讲,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倾向和情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又改变了多少呢?从理论上讲,是一定会有所改变的,自然选择就已经假定了它既会作用于生理变化,也会作用于心理变化。然而,就已知的历史来说,人类的行为却又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在柏拉图生活的年代,希腊人的行为举止与近代的法国人非常像,罗马人的行为举止则与英国人类似。生活方式和生活工具虽然变了,但动机和目标依然如故,如:行动或者休息,争取或者放弃,迎战或者退缩,合群或者独居,求偶或者排斥,提供或者厌恶父母之爱。在不同的阶级之间,也不会有人性的不同:总的来说,穷人和富人都有同样的冲动,只不过穷人没有什么机会,而且技能太差,无法实现他们的本能冲动而已。
有史以来,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其进化程度不是经由物种遗传变异,而主要是因为经济、政治、智力和伦理道的革新、通过模仿、习俗和教育的力量,个别地或者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群体内的习俗和传统,与物种的类型和遗传因素相一致,也与个人的本能相一致:它们随时会做出调整,以适应那些典型的和不断重复的情况。但确实会出现新的情况,需要做出不墨守成规的新反应。因此,高等生物的发展,需要有为实验和创新提供条件的能力一一演进和突变中的社会能动关系。社会进化,是习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我们的“性格元素表”中,模仿与创新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又是合作相依的。由于顺从的天性与争强好胜的个人相结仓,才能使一个社会有秩序地运行,所以模仿的多数遵循着少数人的创新,而创新的少数人又遵循着原创性的个人,以便通过新的方式去适应环境与生存的要求。

在第八章他讲,按照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的描绘,历史是运行中的经济—一个体、群体、阶级及国家为了食物、能源、材料和经济实力所开展的竞争。政治体制、宗教机构、文化创造,都植根于经济现实之中。在这些运动中,那些杰出的人物是果,而不是因。
结论是,财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借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周期性的缓解。就此而论,所有的经济史都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缓慢的心脏跳动,财富的集中和强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缩与扩张运动。

在第十三章他讲,若以国家、道德和宗教兴亡的全貌为背景,“进步”的观念本身就是可疑的。但是,进步难道只是每一代自诩“现代”的人,徒劳无益、习惯性的吹嘘吗?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有的技术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一一取得财货,追求异性(或者同性),在竞争中取胜,发动战争。在我们这个觉醒的世纪里,最令人祖丧的发现之一,就是科学的中立:它随时愿为我们疗伤,也随时愿为我们杀人:它能为我们建设,破坏起来也更厉害。现在想来,培根骄做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多么不合适啊!
我们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进步,善与恶的特点兼而有之生活上的舒适与便利,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体质的活力与道德品质。拥有双腿的我们,每小时能够移动2000英里,但我们始终不过是穿着裤子的猴子。我们的能力比过去增加了上百倍,但是有时我们又羡慕我们的祖先,他们平平安安地生活,只是偶尔被村子里的一些项事骚扰。
笛卡尔在《传道书》中讲,“知识越多,悲伤越多,大智慧里藏着大痛苦。”我们自寻烦恼的能力是无限的,不论我们克服了多少困难,实现了多少理想,我们总要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不幸找出借口。
读完后,只有一个感觉,什么都不懂。
既然“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是偏见”(雷内.赛德诺《历史没有意义》),那么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可曾从历史中得到有关我们现状的任何启示,有益于我们的判断和政策的任何指导,防止意外或不测事件发生的任何手段?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
本书开篇提出了上述犹豫,我不仅犹豫,还困惑,读完也没得出结论。
戊戌年八月二十六,开卷有益,也有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