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当我们与孩子陷入战争状态时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用上“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的定义,孩子们大吵大闹或消极抵抗,我们暴跳如雷或忍得内伤吐血,我们在想:“这孩子怎么了?!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教育理念怎么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就全不管用呢?”当我们的孩子上小学后我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得不那顺利,我们觉得已经智计百出但却也无法获得孩子的信任,做为曾经是孩子最依赖的父母亲现在却被孩子排除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我们吼叫其实是因为无计可施,我们内心中是深深的孤独: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桥梁断裂了,我们走不近对方也影响不了彼此。我们很想重新联结起亲子感情。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抱有同样的愿望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的劳伦斯·科恩发现游戏力—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所谓“有关系就没有关系了”,当我们与孩子恢复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后孩子的合作与热情就自然焕发出来了!不过,游戏对成人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我们常常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了游戏的空间,压力、责任与工作让我们很难再去发现乐趣,我们强烈的控制欲也无法让我们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我们努力的去构建一些我们非常满意的“游戏“,结果孩子却丝毫不买帐,这时我们都就会感到非常的气恼,会说:“这跟本不管用嘛!”
事实上,“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只要我们放下自己的控制欲,以孩子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互动都可以进行“游戏力”。我们谁都不想成为“做事都对,但活得了无生趣的人“,因此,游戏力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趣“。
孩子为什么游戏?因为游戏对于成人是可有可无的休闲,而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可或缺且无比热爱的工作:第一,只要是生理心理正常的孩子都愿意并有能力投入游戏;第二,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越来越成熟和自信,并且,孩子都是通过游戏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第三,游戏可以使情感创伤得到康复,孩子们通常都是通过游戏来放松自己的情绪的。
换一句话说: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我们感到我们与孩子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与外星人沟通的时候当然要使用外星语了!虽然我们不会,但幸好我们正在学习!如果我们心里铭记孩子的“无理取闹、惹是生非”=孩子的旺盛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时咱们能不能在面对孩子时多一点宽容?当我们对着孩子的教养问题愁白了头:说不是骂更不是,宠不是打更不是时,我们心里问一句:“我与孩子之间现在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状况呀?”会不会让我们记起“有关系就没有关系了“这句话?
修复好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育不等于”说教“,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有计划有条框的”设计“也不是快乐游戏的本质!咱们一起加油!正如我们的口号:”拒绝当苦妈(爸),我们需要游戏力!“
借作者所言:“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游戏的深层意义之前,我再次强调,游戏会带来快乐,和孩子在一起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