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年前的这个9月之时,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着被英国海军重创的无敌舰队的残余舰只,漂泊在大西洋的海浪中,远远躲开英伦三岛,向西班牙拉科鲁尼亚港口驶去。那里,是舰队一个多月前扬帆起航的地方。
起航时,有130艘大大小小的战舰、兵船;返航时,主力部队还剩下44艘战舰,其中大部分遍体鳞伤,几乎无法复航。病体离支的公爵知道,无敌舰队失败了。
一,
读《无敌舰队》美国历史学家加勒特•马丁利撰写的《无敌舰队》,或许是写无敌舰队最好的一个版本。作者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专业就是欧洲史。听他讲述十六世纪欧洲西班牙与英格兰的两霸相争,描述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法国的三个亨利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自然是举重若轻,功力十足。同时,作者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对海军事物、航海术语、海洋地理以及海战史十分熟稔,娓娓道来。有这两方面的基础,再加上严谨的考证和文学色彩极强的文笔,作者为读者提供的就不是干巴巴的讲义,而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是一段饶有兴趣的故事。
《无敌舰队》一书能够获得普利策奖,实至名归。
另外必须说一下,此书的中文译者是杨盛翔。翻译的太好了,为原著锦上添花!
二,
关于发生在1588年8月间的那场海战,其前因后果书中都有详尽的叙述,我就不做文抄公了。
读《无敌舰队》但有一些有意思的重点,也是我读此书想了解的知识,还是应该列举一下:
1,西班牙人为什么要组建无敌舰队?
大背景有两个。一是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以西班牙为首的“神圣同盟”坚决捍卫天主教的地位(深一步的原因略过),而另立自己国教的英格兰人不把天主教的权威放在眼里。因宗教信仰不同的冲突,迟早发生。在此背景下,苏格兰女王、信奉天主教的玛丽•斯图亚特被伊丽莎白一世砍掉脑袋,就成了西班牙人试图推翻英格兰“邪教政权”的导火索。而要攻占英伦,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无敌舰队由此组建。
另一个背景是,英国著名的航海家、海军将领、海盗(没错,就是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不仅在1577-1580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直接挑战了西班牙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而且一次次地劫掠西班牙人的船舶,搞的西班牙人怒火中烧。因此,组建无敌舰队,将已经成为英格兰海军指挥官的那帮海盗们消灭在海上,上升为战略目标。
2,无敌舰队的规模如何?实力如何?
大大小小的战舰(主要是排水量300吨以上的安装数十门火炮的盖伦galleon帆船)、二级战舰、武装商船、桨帆船、轻帆船等等,130余艘。
有人计算过,西班牙人的这支舰队的总吨位,与美国一支航母编队的总吨位相差无几。
无敌舰队上有2.2万士兵和水手,有数百门火炮和超过12万枚炮弹,有成千上万磅饼干、咸肉、咸鱼、酒,有骡马,还有180名修士。
无敌舰队的优势,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已并入西班牙),以及意大利人娴熟的航海技术。他们能够在海上排列出新月型阵容,按统一号令进攻或防守。西班牙水手纪律严明,作战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近距离的海上肉搏战,英国人知道,一旦被西班牙人的抓钩扣住,让西班牙人“跳帮”冲上己方的船,那就彻底完了。
然而,无敌舰队的弱点也很明显。首先,舰队司令梅迪纳公爵从来没有指挥如此大型舰队的经验,(其实,谁都没有),甚至晕船。
其次,舰队的战略意图太明显,就是要从西班牙赶往法国,与先在那里的西班牙陆军会和,发起渡海作战。那时的人好像也没有保密意识,舰队还没出发,舰队的船只数量等等情况竟然印刷成小册子公开出售。这样,英国人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乃至先发制人地采取主动行动。事实证明,这影响了战争的最终结果。
第三,西班牙人是劳师远征,从5月集结到8月开战,几乎没有得到物资补给。打到后来,炮弹没了,没吃没喝,实在打不下去了。
最后一条,等在法国的帕尔马公爵一再贻误战机,迟迟未能按部署及时发兵,拖累了无敌舰队。
3,英国人的实力。
绝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以弱胜强”。当时,英国人集结了150艘大大小小的战舰,总体实力在西班牙人之上。
英国人的弱势是多数士兵缺乏海上作战经验,指挥官把握战机的能力不足。
但英国人以逸待劳,又是在家门口作战,补给方便。而且,他们的情报工作出色(这后来成为英国人的传统),总能先机料敌。而他们最突出的优势是改良了战舰,研发了新的射程更远的火炮,这让他们能够更灵活地操纵舰船,更快的抢风行驶(这在帆船时代无比重要),能在更远的距离上用火力压制敌人,避免贴身近战。
4,打败无敌舰队,是否意味着英国人的崛起?
答案没那么简单。事实上,1588年无敌舰队失败后,西班牙人又组织了几次对英国人的海上作战。从1588年到1603年的15年期间,英国人只能继续在海上劫掠,却无法封锁西班牙人。从美洲和东印度群岛运往西班牙的金银珍宝香料,甚至更多。只是因为西班牙人没有发展制造业,仅靠海外殖民地的输血过着奢华的消费生活,慢慢的“内瓤尽上来”,国力减弱,才在几十年后完成了强国的交替。
按照作者的说法,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以及其后的“三十年战争”,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宗教改革的成果被承认,新教与天主教同意共处,教随国定的原则得以确立。
三,
读《无敌舰队》还有一些我的感觉,以及有意思的事情值得说说。
1. 在那个时代,决定一次大规模海战的因素,主要包括:战舰的水平,火力,官兵的作战经验,后勤保障,气候变化,海流与潮汐。
2.无敌舰队未出发前,英格兰人发动了一次偷袭,烧毁了西班牙人储备用于修补战舰和制桶的木板。这看起来小偷小摸似的一次破坏行动,没想到对后来的战争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比如,因为缺少合格的制桶木板,西班牙船上的淡水桶遇到麻烦,或者开裂,或者水质变坏,导致舰队严重缺水。
3.西班牙组建无敌舰队,靠的是当时还算充裕的国库资金,各殖民地的支持,以及教皇的赞助。
英格兰人的舰队组成,几乎是一个合伙企业。其中,女王陛下出资打造了一些舰船,德雷克等人自己带船入伙,还有一些集资建造的船。战争后,有些船主会拿着账单找女王报销。对伊丽莎白一世而言,这真是输不起的战争。
4.有所失必有所得。当时英格兰规定,战利品由女王、获得战利品的军官、士兵分享。其中,女王陛下拿大头,剩余部分,军官多得,士兵水手也人人有份。因此,英格兰人从上到下对于发战争财颇有积极性。(后来,英国人抢劫圆明园,多少是当年传统习惯吧)。
5.女王为什么会拿大头?因为英国人抢劫是要有特许证的。德雷克不仅是最早获得女王陛下特许经营的海盗,而且因战果辉煌被册封为爵士。
德雷克曾经抢劫了一艘名为“圣菲利佩”的西班牙货船,获得战利品价值11.4万英镑。其中,女王陛下得到4万英镑,德雷克本人得到1.7万英镑,他的船员水手分享其他财物。而在当时,1.7万英镑可以轻松买下一处贵族庄园,建造一艘盖伦战舰不过2700英镑。
6.天有不测风云,当时,气候对海战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比如,无敌舰队刚刚驶抵英吉利海峡时是顺风,不料风向突变,一瞬间英国人占据了上风,这让无敌舰队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
同样,当无敌舰队已经弹尽粮绝,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英国人可以趁机围歼的时候,忽然一场大风来了,西班牙人借风扬帆,金蝉脱壳。
风也?命也?运也?历史往往会由偶然的事件决定。
四,
掩卷长思,想到1588年是大明王朝的万历年间。那时,郑和舰队早已片帆无存。堂堂中华还有能够扬帆远航的航海者吗?还有能够操帆使舵的水手吗?因为没有了,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巨艟开到我们的岸边,架起大炮来的时候,我们就被瓜分宰割了。
大国崛起,不是在网上而是在海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