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有多惬意,恐怕很难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清楚。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上一次还是在初中时期读金庸新著(注意断句)的小说。
那时候,这种课外书是一律被禁止的。
发出这种禁令的上级领导,不仅有老师,还有父母。
他们的惩罚措施特别的可怕。
如果被老师抓到,那书被收走是肯定的,至于挨不挨打看老师心情。
如果被父母抓到,那书被撕成碎片是肯定的,一顿狂风暴雨的教育是必须的,至于挨打嘛,自然是少不了的。
尽管后果自负,但书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读一本自己心爱的书,冒着任何的风险都是值得的。
所以我们都积极拼命地转动脑大瓜子,想进一切办法来躲避检查。
比如说,拿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这是一种极为安全的解决措施,尤其是在父母入睡以后,被查到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一(注意不是零)。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极为摧残身体的读书方式。
我那清澈明亮的双眼就是因此而弱化成近视眼的。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选择的话,我敢肯定,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选择安安心心地盯着天花板,然后在梦里化身为高高在上的侠之大者。
这一次,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书的名称是《明朝的那些事儿》。
一周时间,我已经连读三册。
遗憾的是,五一回老家我只带回来了一本。
我严重低估了我对这套书的热情。
记得初二那年,上英语课,我正在埋头苦读《上下五千年》。
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就差哈喇子流在书本上的时候。
教英语老师的那老头子神不知鬼不觉的站在了我的身边,当他给我一个毛栗子的时候,我心中大呼不妙,这个时候做再多动作都是多余的,还能怎么样?
书被收走是肯定的,但怎么给借书的同学解释就需要下一些苦功夫了。
我的脑子还沉浸在那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中,久久不能释怀。
这下倒好,没得看了,心里直骂那老头子收书收的不是时候。
只可怜他对我是尽心尽责的,我对书却没有尽到看管的责任。
现在,我已经读完了第三册,但第四册不在身边,怎么办?
这就好像打游戏时,任务做完了,人物马上要升级了,但电脑™没电了。
可恨。
换在以前,明朝对我的印象实在不算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干的好事。
当婊子还要立牌坊——朱棣干的好事。
宠宦官、吃春药——朱见深干的好事。
但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前三册,我才后知后觉,原来皇帝真不是好当的差事。
朱元璋,也就是朱重八,这位农民出身给人家放牛的娃,爹妈都不幸死的早。
为了讨口饭吃,逼不得已到寺庙当了和尚要饭吃。
他本人是想安分守己,任劳任怨,但总有人和他过不去。
于是走投无路,干上了随时可能被杀头的造反差事。
我佩服的是,十五岁之前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朱重八竟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会搞政治,还会搞军事。
打仗的本领明朝还真没几个人比他强。
当上皇帝后,动不动就拿掉别人的脑袋,可以说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动辄都是几万个的人头。
但这些都事出有因。
胡惟庸案是为了废除沿袭了几千年的丞相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丞相废除了,没人分担业务,于是朱同学只能亲力亲为,没有休息日不说,每天还得无休止的加班。
不过,人越勤劳,身体就越硬朗,朱同学离开他的大明王朝是已经71岁了,这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蓝玉案是为了替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毕竟孙子年纪轻轻,难以降服那些有功之臣。
空印案,我已经忘记了是为什么。
但郭桓案,我还记得原因,就是抓贪腐,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那些贪官污吏是一点都不心慈手软。
朱棣,编撰了《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记录中华文明的史诗巨著。
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朱棣同志和他爹一样牛叉,就是特别能打仗。
当上皇帝后,一共亲征五次,把元蒙的残留部队一直打到无力反抗,老巢都剿灭了好几次。
不得不说,游牧民族的生命力是真的很顽强。
活脱脱的打不死的小强(仅限明朝)。
史书是这样评价朱棣的: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厉害啊,我的永乐大帝。
朱棣的故事告诉我们,不鸣(反)则已一鸣(反)惊人。
《明朝那些事儿》,真是一部好书。
应该多来几本这样的书!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有趣的历史。
有谁愿意推荐几本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