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敬宜
B站看up主‘可妈可吗’的视频,说到柴静时,她推荐看看新闻工作者范敬宜(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文集,了解作为记者、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应为何,然后再来评价《看见》。近段时间鬼使神差的又重新在刷《新闻编辑室》(这部剧是我的职场乌托邦),就想了解一下自己儿时(范敬宜总编辑的那个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的新闻业,买到了三本书,先读完了《总编辑手记》,《手记》很杂,快速读完有几点认识:
范敬宜先生站在足够高的高度,立场极高,文化涵养极深,语言却很通熟易懂,举重若轻。
当今一些个的流行语,在那个年代范敬宜先生就已经提出了,我们当今不止是有很多“新词装旧酒”的网络用语,更有些词也不是我们所感觉的那么新。
我看到了当时年代新闻工作者身上浓烈的教化民众的责任,而二十年后,国民的素质、视野都已发成巨大变化,他们对新闻的感知与要求也更加现代化:需要更多的事实,极少的教化,把思考判断留给读者。不由感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
——————————————以下摘录————————————————
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搞新闻必须经常考虑问题,才能有预见。“预则立,不预则废”
把有利因素说透,把不利因素说够。
把握发稿的时机。做新闻工作,既要会抢,也要会压。这也是一种编辑艺术。抢要抢得有道理,压也要压得有道理。要压而不死,抢而不乱。
此文对共产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道德的关系,讲得比较透彻,比较全面,比较切合实际,读了很有启发。
如何使经济宣传做到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文章解开了许多我思想上的扣子,对有的问题(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下子开窍了。
记者通过大量事实提炼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失学往往是失足的第一步。
着重反应精神,不报道具体灾情
对风水不是简单地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角度,对风水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选题要紧紧扣住“想知道的地方”
否则不可避免会文字过长,内容不集中。
虽是微瑕,也很刺眼。
五日一山,十日一水。。。。。都是倚马可待的快手。
如果脑袋空空,没有积累,恐怕只能说些空话。石头里是榨不出油来的。
其实,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一拼也就上来了。
这种颠倒新闻主体的写法,在我们自己的报道中也常见,我们应该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
宁可说的不足,不要说得太满。
新闻应该具体。具体,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体现 。现在我们许多报道过于概念化、抽象化,貌似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实际上是以词藻和咏叹掩盖事实的不足和采访的不深入。就像厨师用大量的“勾芡”来弥补内容的贫乏。这种写法很不足取。
我们不能为了突出一个人的精神而不顾科学啊!总之,我们宣传先进人物,一定要讲科学,讲政策,讲合情合理。分寸上过了头,就会起相反的效果。
一文写得好,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说出了中国人的心里话,读了令人扬眉吐气,是篇好文章,应该褒扬。
今天一版版面比较隆重,热烈、大方,保持了《人民日报》在处理重大新闻上的传统特色。
语言要“活”不要“油”。。多次强调“人民论坛”的语言要“雅”,不要油腔滑调。
以前还发现又的文章把“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理解错了。这里的“正道是”意指“正说是”的意思,并非与“歪道”相对的“正道”。
不耻是没有贬义的,如不耻下问;不齿则是为人唾弃的意思,如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庄子说过“得鱼忘筌quan”
表现了《人民日报》的一种气度,即见贤思齐,而不是见贤思“挤”。
提倡“多能”并非排斥“一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