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部分日常决策都是靠直觉。常识、第六感、直观感受都属于直觉。
人的潜意识会根据本能或知识,出于直觉自动判断该怎么做,以及根据经验和天性对环境做出回应。
《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卡尼曼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负责快思考,通过印象、直觉、意向或感觉等信息快速做出判断。当系统1运行遇阻时,系统2则会被激活来接手任务。
当你经常做某件事的时候,它就会渐渐在你脑海中形成编码,直到大部分时候你的直觉都会通过快速思考接管大脑控制权,让你无意识完成任务。比如开车、做简单算术…… 但当人处于不确定情况下,没有经过编码的知识,就会被迫采用慢思考。比如在新路上开车,做复杂运算……
直觉为什么容易犯错
我们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将某种我们并不了解的情况误判为熟悉的情况,然后用“快思考”代替“慢思考”,盲目跟随直觉,落入“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等思维陷阱中。结果自然是一步错,步步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31003/24a0e86257c8b543.jpg)
我们希望依靠直觉来“快准狠”地完成任务,却又不希望落入直觉带来的陷阱,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精准直觉的养成
《思维模型》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性原理和找真因(抓住一切机会,寻找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
1 始终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无需深究它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看问题看本质”。比如学经济学先从“经济学十大原理”开始,学习建筑结构设计先从力学开始等等。
马斯克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推崇者,他在SpaceX造火箭,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层层拆解,简化流程,找到了最低成本解决方案,比如自主进行原材料采购、设计、加工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31003/a5ce4eba2cd396ca.jpg)
2 找真因
我们在分析一个事件的时候,容易只看到表面上所呈现的“直接原因”。而事实上在表象之下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根本原因”。
比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仅仅73秒就在大西洋上解体,7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事后调查委员会给出的事故原因是外部氢气罐着火。然而经过进一步调查、深挖项目涉及的所有流程、人员,调查委员在几个月后提交了新的报告,得出灾难的根本原因是“组织失效”。之后委员会还作了“事后分析”,以避免将来发生同样的惨剧。
我们也可引此为鉴,在生活、工作中对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并且做好事后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事后分析呢?
《思维模型》中提出采用“五问法”(5 Whys)。这个技巧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只需5次问答就能得出本质,也可能是3问、7问……重点是问到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31003/facd431e8c7f3bbd.jpg)
比如上例中航天飞机失事的“事后分析”,可以这样进行:
①为什么氢气罐会着火?
因为引擎有高温气体泄漏。
②为什么高温气体会泄漏?
因为引擎密封接缝破裂。
③为什么密封接缝会破裂?
因为用于保护密封接缝的垫圈出了问题。
④为什么垫圈会出问题?
因为它在超出预期范围的高温下使用。
⑤为什么垫圈会在超预期的高温下使用?
因为发射当天低于1.7摄氏度,而过去最低气温是11.7摄氏度。
⑥为什么天气这么冷还要坚持发射?
因为发射会议上安全问题遭到了忽视。
⑦为什么安全问题会遭到忽视?
因为NASA内部缺乏适当的制衡。这也就是事件的根本原因。
结语
直觉虽然能让我们更快地作出反应,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不可靠的直觉就会带来错误的行动,甚至引发严重后果。我们要打消过于乐观的思维态度,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寻求本质,且要学会深挖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关键词:直觉;第一性原理;根本原因;5 Why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