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有讲到行为背后有四个错误目的和信念,并且详细说了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背后会让我们感到心烦、恼怒和愧疚。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来解读第二个行为密码的错误目的——寻求权利。
首先分享一个在我家中发生过的故事。
我的双胞胎大儿子乔和皓,因为一包饼干起了争执,从刚开始的言语冲突到后面大宝大打出手。
我及时制止并对皓说:告诉过你,不可以动手打人!
我提议让他去冷静太空,他不但不接受我的提议,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大喊“我不要去冷静,我就要在这里大喊大闹”。
我问:是你自己走过去还是我领你过去,你自己决定。他一边扔着书架上的书,一边大叫“不去,就是不去,你别管我,我不听你的…”
我抱起他往房间里,告诉他安静下来再出去,并会陪着他。他大喊不要并叫我出去,我回应说:好,有任何需要帮助可以找我, 随后我走了出去。
大约半小时过去了,皓出来了,情绪缓和了许多,我与他相拥。
当天晚上我们游戏过后,复盘了白天发生的事情,我询问他们是什么导致今天的事情?当时的感受如何?怎么做能让彼此感受好点?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如何识别“寻求权利”的行为目的
在上面事例中皓先是让我感受到了挑衅,然后让我感觉被击败了。通常还会让父母想:“你休想逃脱”,或者“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也用了权利意味很浓的话对他进行说教:“我告诉过你,不可以动手打人”其实我这种无效干涉的回应是在强化他的行为,以至于他后面情绪越来越激动。
寻求权利的错误目的是需要两个人的,并且这两个人都想赢,没有一方愿意让步。当我们与孩子以这样的方式陷入争斗时,结果就是权利之争。
权利之争的问题在于,如果有一方赢,就会有一方输。当输的人是你深爱着的孩子时,这种胜利就可能不值得为其付出的代价了。
在陷入权利之争的大人常常越愤怒,孩子可能会觉得越好玩,因为大人越努力,就越明显的表明孩子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对于刚体验到自己的主动性的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寻求权利的孩子通常是在用行为告诉我们:让我帮忙,给我选择。
对于孩子寻求权利的错误信念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呢?
首先第一个:有限的选择人
在我上面分享的故事中,当孩子为了一包饼干发生争抢时,我们可以问孩子,是愿意一起吃还是选择都不吃?
第二 闭上嘴,和善而坚定的行动
撤出权利之争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和善与坚定并行。当孩子在挑战我们时,我们不应该应战,而是要停止说话,把他带到另外区域,直到孩子冷静。当一个孩子能听进去有限的选择时,冷静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不说教不指责就不会招致进一步的抵制
第三 要求孩子的帮助,将寻求孩子的帮助变成合作
权利之争也可以通过要求孩子的帮助来化解,首先让孩子知道我们多么需要他。
比如:你们是亲爱的同胞兄弟,对妈妈来说非常重要,我知道你们总是会同时喜欢上一个物品或吃的,但是,家里不可能每件东西都有相同的两份,你们的争吵总是让我很沮丧,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一定会想出很棒的解决办法。
命令会招致抗拒,而启发式问题通常会带来合作。(事情发生当然通过复盘总结)
第四 运用积极暂停
当皓情绪激动时,我提议让他去冷静区,他回答“不”直到后来情绪失控扔书(当时觉察到孩子的错误的行为),我选择直接抱到冷静区域。
没有说教与指责。
其实当孩子说“不”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说:“那好吧,我现在需要回房间待一会,直到感觉好起来!”当时因为我带着弟弟,不然我会选择用这样的一个方式让孩子看到我在情绪来临时是如何处理的,我想这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榜样。
第五 约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时间事后等心情愉悦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复盘发生的事情并通过用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探究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他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当孩子“寻求权利”时可以运用的五个工具,当然只要是在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方法也可以运用。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了解孩子的肯定只有作为家长的我们。
最后敲黑板:
当我们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感觉受到了挑衅,那就孩子在寻求“权利之争”。
我们可以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参与其中;或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