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海何人也?他终其一生所修行的禅宗何为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偈语您一定不陌生吧。这是唐朝初年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所传。而百丈怀海是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弟子。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故事也许您也不陌生吧。有一位老人九十四岁了,仍与弟子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藏起来,想让他休息。他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于是当天因没有劳动而拒绝用食。这位可爱又可敬的老人就是百丈怀海禅师。
“清规戒律”一词,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吧,它代表了佛门中很严格的规章制度,而这个词亦由百丈怀海禅师而起。
距今一千多年年前,福州常乐县一王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原籍太原,远祖因逃避西晋怀帝永嘉战乱,而移居福州的。此男孩自幼喜游寺院,并最终走上佛途。这并不算稀奇,唐朝佛教盛行,寺院颇多,我们所熟知的唐朝高僧玄奘就是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皈依佛门的。不过玄奘创立佛教慈恩宗,怀海师从佛教禅宗,并将其改革创新,成为真正中国化,《高僧传》中云:“禅门独行,由海之始。”
怀海二十岁从西山慧照禅师出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弘法时,怀海往参,得马祖之印可,将其纳为入室弟子。怀海聪慧沉稳、刻苦用功得到马祖的器重,他认为自己的十四个徒弟中,怀海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以赞怀海对“心即是佛”之悟性。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禅宗中为师的作用是,弟子迷惑时指点学津,一旦明心见性,就应另立门户。于是学成后的怀海禅师在江西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下自立禅院。他一面宽忍柔和,与众徒泰然处之。一面虚怀若谷,若有成绩,他必然曰:“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这位百丈寺的“新领导”当然也有犀利的一面,一来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面临唐德宗封建政权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面对旧教规极端轻视生产劳动的陋俗,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是,设立“百丈清规”,开创“农禅并重”,并以身作则,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开堂讲法,不务虚玄,唯求畅达,故其弟子如云,听者甚众。这一下子,百丈山热闹起来了,鼎盛之时,僧人曾达千余,史载“禅学之众,辐辏大雄”。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上保证了禅宗的发展和繁荣。
另外,我认为禅宗的中心思想更接地气。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空”,而把心思放空谈何容易?从早晨起床起,各种念想就不绝如缕,如何能割舍?而禅宗这位百丈寺的“新领导”当然也有犀利的一面,一来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面临唐德宗封建政权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面对旧教规极端轻视生产劳动的陋俗,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就是,设立“百丈清规”,开创“农禅并重”,并以身作则,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开堂讲法,不务虚玄,唯求畅达,故其弟子如云,听者甚众。这一下子,百丈山热闹起来了,鼎盛之时,僧人曾达千余,史载“禅学之众,辐辏大雄”。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上保证了禅宗的发展和繁荣。
另外,我认为禅宗的中心思想更接地气。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空”,而把心思放空谈何容易?从早晨起床起,各种念想就不绝如缕,如何能割舍?而禅宗的中心思想以“心性论”为基点,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生命的自然状态,通过修养心性,追求较高的思想境界,达到摆脱烦恼,得到心机合一,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具有朴素自然的生活味。这是从“逃避”到“面对”的伟大转变,更值得身处“乱”世的我们深彻地思索与感悟。
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二十条丛林要则,也不乏有令我们醍醐灌顶之言,比如: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
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有如此大的智慧与修养,着实令我汗颜的同时,又佩服的五体投地,进而暗自追随,以期达到“去往自由”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