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

作者: 焦克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00:54 被阅读8次

    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仍然相信远古的制度,孔子自身是商后裔,因为周继承三代制度,孔子认为周代的制度已趋于完美。周的制度经由文王,武王与周公旦完善,在经济上主张井田制,井田中间为共有,共同耕种,其余为私有。政治上以按血缘的宗法制来维持。这种制度影响了孔子。孔子的礼从周礼来,所代表着制度之礼,人际规范之礼,宗教之礼,还上升到天的高度。礼为外在约束,作为对社会的一种导向或者说是引领。强调着一种形式下的美。但仅仅局限于形式,如果我们这样想,仅有形式的美德,不正是这个时代所造成的,只有表面的框架,而不注重实在的灵魂。孔子终身都相信制度的完美,只是人为破坏了制度或者形式的灵魂,甚至其本身。正因为这个,孔子提出仁的主张。仁是内在的自觉。是礼的精神。仁不仅停留在人们心中,也存在于天之中。孔子的仁于礼是相互作用的,礼为外在的约束,仁是内在的制约。孔子还提出中庸的原则,即礼与仁之间达到中庸。或许是因为形式被毁灭的缘故,孔子相信不取两端,取其中。在礼与仁之间达到平衡,那么平衡的标志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合,即仁实行的程度。孔子还提出正名,来希冀恢复礼的秩序。

    孔子的主要两个发展者,一个是孟子一个是荀子,分别继承了孔子仁与礼的思想。因为孔子多的是提出,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解释。孔子更多的是看到乱世,并没有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孟子认为人是善的,因为孟子继承的仁的学问。认为仁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仁即人体内的美德正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标志。所以人生来是善的。而荀子认为人性即恶,人性只不过是客观世界中的类事物。主张人生来和其它动物都一样。但他们都需要解释随之的突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就必要的解释一下为什么存在恶。孟子提出潜能与现实,就是有这个潜能,未必能转变为现实。没变为现实的都是恶。所以孟子也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内心与人的感官有所区分,因为人往往经常受到感官的影响而没有将潜能外放出来。人的内心的美德需要经常的外放,即养浩然之气。偶然的没放,还可以继续外放,到达一直养成,这里有一定的时间与阶段。能一直达到的,不变的,永恒的即是天。荀子主张人性恶,就必然的需要解决善的存在。荀子认为人的内心有认识功能,能够明辨是非。圣人能够透过现象,直接构造出礼仪规范。但圣人从何而来呢,荀子认为圣人由累积而来,通过人们不断的接受教化,不断的认识反思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兽的在于兽是独立而行的,人更能够团结起来。圣人能意识到团结的必要。孟子与荀子也对其思想进行了上升,孟子认为有德行的人与天的德行相关,天具备了一切的德行,人只是不断的外放着天的德行,这是由上到下的顺序。而荀子认为人必须不断的去伪求真,以达到天的理。是从下到上的。顺序相反。孟子的仁的主张是实践理性学问,必须付诸实践。而荀子的理论是知识论,不一定要付诸实践。孟子的义利观认为重义轻利,认为如果追逐利,会影响仁。而荀子的义利观则重视功利,集体的力量。孟子主张人天合一,而荀子更多的是重视人。那么两者有无共同之处呢,孟子的仁义之心离不开礼的客观存在,荀子的形构离不开仁的根本来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儒家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mt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