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张小娴,大概是十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
当时只翻了翻就没再读下去。那时候的言情小说派系,推崇的最多的是席绢和于晴。张小娴的故事好像写实了一点,离象牙塔里的生活有点远。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翻阅,一下就击中了心事。到如今,光阴过去,现在回想起来书里的句子,依然有很多记忆深刻: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爱人是很卑微的,如果对方不爱你的话。这样相似的语气,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书信里也曾经有过,如果爱情里有输有赢,卑微的那个一定不会是赢家。
可暗恋又是神圣的,要以对方的幸福为依归。如果有痛楚,也该留给自己。
这些细致的文字像午后徐徐的风,吹进心里。她的书里少有大的情节起伏与冲突,人物的经历都像是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故事,相似又不同。那时候常常是一个人骑车在午后的校园,在喜欢的人居住的楼下踟躇徘徊,想过各种的可能性,但从没有这样大胆的总结过心事。
所以,这份喜欢就成了一个人的心事,路过往事的屋子,可以看见墙上清晰的印子。它提醒我:曾经这样热烈的爱过,用力的喜欢过一个人。
毕业了到异乡找工作,闲下来的空档期,遇到了她的文字,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很多人诟病她矫情,我印象中,有一篇采访她的报道,她分享美容的经验,说起来:可以在枕头上放一方真丝的丝巾,避免脸上皱纹。我当真托了朋友去苏州买了丝绸回来,垫在枕头下,心满意足。这行为很多人可能认为是粉丝盲目追随的心理,但我更愿意理解成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彼时租住的出租屋,环境逼仄,在那样的境遇下,她教会我要维持好的心态及保持女性的姿态。
再后来,终于恋爱了,在爱情中患得患失,最后终免了暗淡收场,分道扬镳。偶尔夜深人静时,总是想起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里写的:“我希望他能够让我成为面包树上的女人,既能填饱肚子,又能瞭望好风景。” 她是爱情的专家,知道女人在爱里的贪心,其实不过是希望有人肯成全与体谅,但最终还是不免失望。在伤口愈合后领悟: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它却可能是让我们流下最多眼泪、难忘青春的集体回忆。
再以后结婚生子,日子变得十分的烟火气。不再耿耿于怀于往事的不平,对于暗恋也早知道是爱上了自己心中的爱情,对于女性的身份的解读,有一部分甚至牺牲给了母性。不得不说,张小娴的书里是没有这些的。她书里的人物似乎从结婚生子之后,就消失了。不再执着于纯真的心灵,因为中年人要负重的东西太多了,情爱在心里的位置早就一再退后,所以,张小娴的书解读不了中年的生活。
近日又偶然翻到她的书,免不了唏嘘一番。她就像是一位旧朋友,走着走着走散了,人生各自经历不同的风景,可是也依然怀念那些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常说: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一语成谶,几乎预言了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别离。
人至中年,旧朋友能醉在一起的有几个?谢谢那些年,张小娴教我的事; 让我在中年的后半生有爱情可回首,有往事可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