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泉又如月
下课铃响,她走回办公室。
40分钟激情的释放,理性的交流,像是播撒,种子的播撒;像是呼唤,春风呼唤大地,让种子在思维的荒野里生根发芽;更是思想的碰撞,撞倒思维的藩篱,走向天高地远。
办公室外是学生,奔跑声、打闹声、欢笑声,她沉浸在这欢快的氛围里,像走在春天的森林里,浓郁的清香,有树木发出轻微的嘎嘎声,感受生命不可阻挡的向上拔节的力量。
一切都归于安静。她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翻着课本,回顾着课堂的内容,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季节的更替,是时光的易逝,更诠释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它包含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也激发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壮阔、瑰丽,生机勃勃。
可是“海日生残夜”之“生”为何不是“升”?学生默写时总是出错,自己在讲课时忽略了这个细节,“生”是“出现”,不是“升起”,因为此时仍是“残夜”。
3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不断涵泳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
30年前,她还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教师,回首往事,无怨无悔。
那时,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她像一棵想耸入参天的大树,从四面八方汲取营养,壮大自己。
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给自己的课提意见。一节课下来,她吮吸着老教师们每一点宝贵意见,并在课堂上积极地改正、践行。
老教师们刚开始欣赏年轻人的进取心,都欢喜地配合着,时间一长,他们都有些倦怠,很难再请动,于是她“投其所好”,请老教师们看热门电影,陪老教师春赏樱花,秋品红叶,老教师们被她的热忱与真心打动,将一辈子的经验与教训倾囊奉出。
很快她成了学校优秀的年轻教师代表。
她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带动其他年轻老师,她成立了语文工作室,将年轻老师拢到一起,共同钻研、讨论教材,提炼语言,精简板书。
他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层次。他们收集全国各地的语文研讨会、学习交流会信息,利用假期,自费学习。
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中,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认识了名家。
听名家一席言,胜读十年书,20年后,她成长为市里的语文名师。
当荣誉和掌声铺天盖地而来时,她却出奇地冷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她说,她应该是一眼泉,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流,用清澈的、灵动的泉水去滋养饥渴的生命。
世俗的纷扰搅不动心湖的半点涟漪,她知道唯淡泊可明志,唯宁静可致远,讲课、读书、学习、交流、表达,才是她生活的全部。
教材是固定的,教法是多样的,而真正能将启迪青春躁动的少年,提高他们的素养,唯有沟通、理解与爱。
寒风凛冽,学生在操场列队做操,那帅气的小伙竟穿着单衣。
可以视而不见吗?不行!
他是为了耍酷吗?北风已将小脸吹成酱紫色。
命令他必须穿上塞在抽屉里的羽绒服吗?不妥。
她留心观察并细心研判。
少年抵不住严寒,已经不得已穿上了羽绒服,可是总是用手捂着胸前,哦,原来那里有一块粉色的补丁——少年以穿补丁衣服为耻。
于是,她不动声色地由课堂话题延伸:“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俗语,“俭以养德”的名言,周总理的事例:周总理出访国外,驻外大使提醒他,别将腿伸长,以免打补丁的球裤露出……
“节俭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正确的生活理念。朴素的审美观,追求精神的富足,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
潜移默化的引导,是对敏感、自尊心灵的理解,呵护,尊重,关爱。
这些年,她已记不清自己悄悄的解除了多少孩子的无端烦恼。她像一束月光,引领着懵懂的孩子,奔向阳光,奔向美好,自觉、自由地奔跑。
那个看似乖乖的小女孩,父母越宠爱,她越叛逆,面对无助的父母、沉默的女孩,她用智慧与细心发现了他们的秘密:爱之重,期望之大,孩子已无力承担。
“成年不是成长的终点,成长也不是孩子的’特权’,共同成长是孩子成长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那个患有重度注意力障碍的学生总是被同学欺负,她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你吗?
换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
“我们追求完美,而接纳缺陷、包容生命的不完美,才是文明的体现。”
……
上课铃又响了,她将再一次走进期待的课堂。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她让生命如泉,悄无声息地滋养心灵;她让生命如月,在黑暗蒙昧中变成一束光,启迪心灵。
她知道,她的工作是平凡的,更是难以惊天动地的,可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伟大创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