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为什么大多数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在重量超过100磅的哺乳动物中,只有14种在20世纪前得到驯化,其中9中只在地球某些地区人来说是重要的牲畜:阿拉伯单峰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美洲驼/羊驼、驴、驯鹿、水牛、耗牛、爪哇野牛和印度野牛,只有5中遍布全世界,而且重要:牛、绵羊、山羊、猪和马。
这14种驯化的哺乳动物的野生祖先,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的13种的野生祖先只有在亚欧大陆才有,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亚欧大陆?因为亚欧大陆是最大的陆地,气候和生态多样化,拥有大量的野生哺乳动物物种。但是非洲和美洲也拥有大量野生哺乳动物,却没有得到驯化,是否这些族群存在巨大的差异或某些文化障碍?有以下5方面的证据可以反驳这个解释:非欧亚大陆的族群迅速接受了欧亚大陆驯化的动物;人类有豢养宠物的普遍爱好;古代的这14中哺乳动物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驯化的;其中有几种还屡次独立的得到驯化;以及现代人所作的驯化新物种的努力只取得有限的成功。
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要得到驯化,每一种候补的野生动物都必须具有许多的不同特征,缺少哪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都会使得驯化失败。我们至少可以找出驯化失败的6组原因:
1. 日常食物:由于食物能量转换的效率低,没有一种食肉的哺乳动物为了充当食物而被驯化。
2. 生长速度:为了值得驯养,驯化的动物必须是生产迅速的。
3. 圈养中的繁殖问题:在交配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复杂的求偶程序的,在圈养中无法实现。
4. 凶险的性情:动辄杀人的倾向使许多本来视乎理想的动物失去了驯化的候补资格。
5. 容易受惊的倾向:有的动物在察觉危险时变得神经紧张、动作敏捷逃走,或惊恐不安难以圈养。
6. 群居结构:几乎所有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他们的祖先具有以下3个共同的群居结构:它们生活在群体中;它们在群体成员中维持着一种完善的优势等级;这些群体占据重叠的生活范围,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