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普通人,如果这真的是个事实,不仅父母不能接受,连孩子自己都不能接受。
曾经和一个大家都很羡慕的朋友聊天,他言谈之中却透漏着悲伤,因为父母安排好了自己所有的事,一眼就能想到10年以后的生活。
这就是极端的确定性让人变得毫无期待而意志消沉,正如极端的不确定性让人变得焦虑恐慌而无法行动一样。
尽管那些得到父母安排的人,可能10年以后还不如父母的安排混的好,但是适度的不确定性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得意发挥的可能,极大的促进了去改变和塑造的冲动。
所以很多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很多父母都怀有这样的感觉:孩子是自己创造的伟大作品,而伟大就意味着不普通。
当内心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的时候,这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创造,必然背离自己的感觉,带来的只能是痛苦。
通常情况下,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天赋,又不断的暗示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甚至是愚蠢的表现也能被曲解。
期待什么,就倾向于什么样的解释。正如女神礼貌的一句谢谢,都能被人理解成喜欢。
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我欺骗,或者说是信念。
解释,而非说明。尼采的这句话用在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行为也是恰当不过的。
另一方面,相信现在是个普通的孩子,将来也是个普通人。
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相信宿命论,需要极强极完整的价值系统和信仰,其复杂性,并不比学习高等数学简单。
然而一般人借助宿命论,也没有在意它的内涵,只是为自己的认识、失败或懒惰找个托词。
况且,也与整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背离。这就注定了宿命论只是少数人能够掌握和信任的事。
尽管从社会的普遍角度来看,现在是个普通的孩子,将来也是个普通人,但渐进性的认识和集体的同化更容易让孩子乐观接受这个现实。
这与父母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的最大差别在于,一旦父母认为这是事实,其言行举止,必将传递这一事实,孩子更容易变得自卑而成为问题儿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