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了整整一个月,焐热了一本书《离骚全图》,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需要热情,需要自律,需要古文功底,还需要时间和一颗宁定的心。
终于,今天可以把稿子交给自己了。
在整个过程中,感慨颇多。
这世界太大了,大到没边。
这世界太深了,比大海深。
这世界太美好,久别重逢。
《离骚心事》:初心不改,壮志难酬
《离骚全图》是2003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
书中附录有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对屈原评价甚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毋庸虚言,此乃一个全才,如此之良臣,自当独当一面。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有几人?
然而生不逢时,实在是憾事。
《离骚全图》序言中提到董治安提到,我国古代,往往“诗、骚”并称,“骚”即指《离骚》,泛指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创作的楚辞。
《诗经》之后,楚辞无疑是辉耀于诗史的又一面大旗,在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比而言,《诗经》阴柔缠绵一些,在于儿女情长,在于田间地头,而楚辞不然,更加高贵更加庙堂,赋予阳刚之气,略带一些政治色彩。
自宋代以来,世人为屈原及其作品绘图渐多,明清之际萧云从所绘《离骚图》,后清代乾隆时期门应兆临摹补绘的《离骚全图》,因其取材甚广,图多量大,具有文本研究和美术欣赏的双重价值,故为世人所重。
《离骚全图》一书,图文兼美,以屈原作品为主,《离骚》是首当其冲,最精彩的,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既而是《九歌》《九章》《天问》和离骚一起展现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与艺术才能。
宋玉的《九辩》《招魂》(此篇或说出自屈原),以及难以遽定作者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四篇,也都对评价屈原、研究楚辞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弥足珍贵。
作者是谁似乎显得不太重要,文字之美彰显了一个时代,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本书还引用了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的注释,这应该算是最早的,就楚辞各篇作出系统的注解。
还有宋代先后有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作《楚辞集注》等等都有引用。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顺带一起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这些集子一起摘读了一下。
特别是在介绍香草的时候,还引用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志》、《说文》、《山海经》等等一起了解了一下。
如此这般,才知世界之博大,知识之精深。
明、清以来各种楚辞的解注本和研究著作开始日趋繁多,粗略统计约在200种以上。“楚辞学”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赵宋以后涌现的大量楚辞解注和研究著作中,各种画图的制作可以说别成一类。
这类画图,或为屈原造像,或再现楚辞中的意境,或用笔于山水云石、舟车屋宇、鸟兽虫鱼、树木花草的描摹,
都深深凝结着对于诗人的崇敬之情,反映了制作者对于楚辞的某种理解和评价;
并且由于绘制者本来就是知名画家,其中颇不乏笔意充足、格调古雅之作,本身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据现存文献记载,北宋李公麟绘《九歌图》、南宋马和之绘《九歌画册》,初开此类制作之先河;
元明之际继有赵孟頫、张渥、文徵明、仇英、陈洪绶等相沿其流,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明清之交萧云从所绘《离骚图》,以及清乾隆时期门应兆临摹补绘的《离骚全图》,因其取材既广、制图独多,特为后世所重。
本书就出自于此,沧海一粟而已,但对于我而言可以展开很多的内容。
萧云从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乡试副榜贡生,明亡后不仕于清,其有《离骚图》之作,应该是不无寄托的。
书名《离骚图》,则是援宋以来的成例,以《离骚》代指全部战国时期的楚辞创作,包括屈原以及宋玉等的所有诗歌。
《四库全书总目》说萧云从有感于前人所画“不过一篇一章,未能赅其情状”,于是才“因其《章句》,广为此图”。
并称:“当时咸推其工妙,为之镌刻流传。”可见萧氏立意,在于总绘屈、宋各篇之图;
而其制作精妙让人精叹。然而,历百余年流传,全编已颇有阙佚。存世者仅《卜居》、《渔父》合为一图,《九歌》九图,《天问》54图。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高宗弘历有感于“其用意虽勤,而脱略不免”,因命内廷诸臣门应兆等参考厘定,各为补绘,续作《离骚》32图,《九章》九图,《远游》九图,《九辩》九图,《招魂》13图,《大招》七图,另香草16图,共91图。合萧云从图,总计155图,取名《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
这样,全编就以其“体物摹神,粲然大备”的特点,成为自宋以来第一部周详而系统的楚辞画图之作。有鉴于《离骚全图》之于楚辞研究与美术欣赏的双重价值,山东画报出版社决定整理重印此书。
以上文字,多数摘抄于网络,对此书阅读很有益处,感恩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