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竹中可以说从一片废墟上兴建,除了几栋围成了四合院式的房子外,几无别物,包括标准教室和桌椅。因为过去是工人宿舍,隔成了一间一间的,如今要做教室,只能把隔间的墙拆除,加上驼梁。但对于当时的学生数,显然拥挤了。又加上桌椅都是学生自己带的,七个娘八个老子,混乱不堪。
那些年,学生数多,教师少,教室少,我们初三一个班汇聚了七八十人,学校无奈,只能把以前锰矿的食堂启用为教室。
我们没有所谓的操场,就是一块高低不平的荒地,长满了杂草,我们几个班轮流劳动,个头大的挖,个头小的挑,经过一年多的劳作,终于有了一点操场的雏形。
说到我们的老师,除了数学汪子文老师外,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汪老师本身的数学功底扎实,对教材熟悉,可他只是教,甚至把作业都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成绩好的尚能对付,成绩差的、不自觉的,就不可能搞得好成绩。
当然,初中老师也不一定要有科班出身的,最重要的还是负责任。我觉得当时教我们语文的王景友老师就比较好。他这个有点儿偏见,对于他眼里不行的人,或不闻不问,或嗤之以鼻,所以大多数人都对他没有好感。
好在当年我们的学费很高,可以为学校分担一点负担。那会儿,学校虽然是公办,但除了教师工资外,所有的东西都得自筹,这是考察一个校长能力的关键。
程万宝校长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天才,在他的领导和撺掇下,他奇迹般的盘活了工厂的财产,并让学校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行走。说得夸张一点,他也算是呕心沥血了。
八四、八五,那几届学生的成绩都很出色,可以说一炮走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