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读懂历史之前,其实都是短视的。极其短视。
这种短视呢,就会给人造成一些眼光上、视野上的障碍。
比如,这个陆游啊,生于贵族家庭,他爷爷呢,一辈子政治态度中立,靠论资排辈人家也稳稳当当地活到老,还攒下了一份家业。做官的人能够善终,那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算成功了。但是,到了陆游父亲辈的时候,父亲的中立态度就不好使了。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动乱来了,还想明哲保身,这态度就难了。皇帝得办你。
于是啊,这个陆游啊,总是对自己的父亲不满……
但是,一个人在一个或太平或动荡的时代里,谁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审时度势,然后功成名就呢?
太渺小了。
人,在时代面前,太渺小了。
审时度势,也不那么容易。
很多所谓成功的人,可能也就是碰巧了,走运了。而很多凄惨下场的人,可能也就是运气不好。譬如,唐朝中期“甘露之变”中,那个在宰相王涯家里作客等着他下朝的著名茶人卢仝,稀里糊涂就被砍了脑袋。这上哪说理去啊?
白居易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出身中下阶层,对老百姓有种天然的亲近。江州贬谪之后,他开始学会明哲保身了。到了晚年,反而官越做越高。家里人跟着享福了,也有几处宅子,也有几分田产了。晚年,喝酒、作诗、读经、礼佛、品茗、清谈、狎妓,再加游山玩水。很多史家批评他,认为他晚节不保。但是,我看他的诗里面,即使到了晚年,为百姓的心其实仍然还在,与当时无异。但是他知道了要全身,而非奋不顾身。这样难道有错吗?
所以,很多的子女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多有意见。觉得,老太太、老爷子你怎么就……?是吧?一事无成啊?犯错误啊?
要知道,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的。包括,批评你的父母。
但是,反过来拿着刀子对自己开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不信,你试试?拿你对父母,对领导,对同事,对子女的那股劲,对自己试试?
估计多一分钟都活不下去。至少也得惭愧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父母也不是完人,凭啥他就得玉树临风,功成名就,精明善断,家大业大,成为你的偶像呢?
想多了。
但是,回过头来说,如果你宽容了你的父母,你得着一个好处——你同时也宽容了自己。你会明白,你的人生,还是可以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一下的。别跟一些人似得,动不动就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好像父母生了你,养了你,还得为你的一生荣辱负责似得。这不是妥妥的包养吗?你就这么巨婴?你自己的那份呢?你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责任呢?在哪呢?没见你说啊!
赵匡胤他爹是皇帝吗?朱元璋他爹惨不惨?他自己孩子老婆都养不活,自己也活活饿死了。朱元璋要是跟某些人似得,早就埋怨父母的同时饿死了,还能打仗创业吗?刘备祖上虽然说是中山靖王,但是到他这一辈就靠卖草鞋为生了。他如果想要抱怨父母,理由是足够足够的。但是,他抱怨了吗?虽然他也唉声叹气啊,但还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自己的事业了呀。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很苦,东躲西藏的,到处投靠,三顾茅庐,不过最后还是成为一方霸主了呀。他儿子倒是有个好老爹,又怎么样呢?轻轻松松就投降了,还“此地乐,不思蜀。”这么看,这刘备和刘禅一对爷俩,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可真是反差够大的。如果是你,你想做刘备还是做刘禅呢?
所以啊,你就别老想着你爹妈了。历史上很多人是孤儿,早早地没了父母,还能有成就呢。你就想想,父母如果不能支持你,还得你负担,你怎么办吧?这种情况下,你能为自己的人生做点啥?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投胎是门技术活儿。手里拿到什么牌,也要尽量打好了。
毕竟人就活一辈子。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那是很短啊!《墨子·兼爱下》说:“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
把精力放到这个上面,效果比整天抱怨父母,肯定是要强百倍啊!年轻人!醒醒!别再瞎耽误功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