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证人威尔逊作伪证,诬告林肯好朋友的儿子阿姆斯特朗是杀人凶手,林肯为其出庭辩护。审判过程中,证人表明1857年10月18日夜晚11点的时候,借助明亮的月光,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阿姆斯特朗杀人。并且一再强调那晚月亮很亮,他看得很清楚。
如此看来,这个案子似乎已经板上钉钉,无可挽回了。但林肯在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了证人言语中的漏洞。根据美国历书显示,1857年10月18日夜11钟的时候是上弦月,也就是说月亮已经下山了。所以,无论如何证人都不可能借助月光看到阿姆斯特朗的脸。最终证人承认是被人收买的,林肯辩护成功。
林肯的“洞察力”无疑是极为厉害的,不然他就会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忽略证人的谎言,难以找到真相。但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会面对大量的信息,可我们真正能接收到并将其传递出去的信息少之又少。
美国作家艾美·赫曼的《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我们睁开眼睛,精确观察;并学会客观评价事物;最后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法并适应信息。
艾美·赫曼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她从小喜欢艺术,但在父母的要求下还是进入了法学院。长期从事与法律的工作,让她意识到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她害怕信息传递中的失真现象,于是她重新回到艺术的世界里,积极探索“洞察”的奥秘。她开设了这门“洞察艺术”的课程,教授人们通过观察艺术作品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洞察力。
这门课程已经开设了14年,自然它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在这本书中,艾美·赫曼用多幅艺术作品和生活案例,来指导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观察与沟通。
1、发现信息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睁开眼睛,都只是在“看”,而不是观察。看用的是眼睛,而观察则需要大脑。看是一个图像映入眼帘的过程,但观察却是一个接收并且处理信息的过程。只“看”而不“观察”会让我们失去很多重要的信息。“洞察力”是一种“非用即失”的能力,它和其他能力(如阅读和绘画等)一样,都是可以通过可以训练来加强的。
我相信你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要找的东西就在自己眼前,可我们却“看不见”,就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圆圈”的故事:老师在黑板上花了一个圆圈,问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有人回答阿拉伯数字“零”,有人回答英文字母“O”,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首先看到的是黑板,然后才是其他东西。
其实这种“非注意盲视”的现象我们经常会遇到,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方向,也并一定就能看见它。艾美·赫曼说,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知过滤器”,受自己以往经验的影响。所以,没有两个人能以完全一样的方式看问题。
“感知过滤器”不可能被消除,但如果我们想要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也不是不可能。对此艾美·赫曼在《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中,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客观地监视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这是进行有效观察,最基本的要素。只收集事实,把注意力放在你看到的真相上面,而不是你以为的真相。
“主观”与“客观”之间虽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可能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差距。如果不能客观地观察,我们会失去很多可能是事实的重要信息。想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我们需要对事物进行量化并且避免假设。
比如描述一块芯片时,不要说指甲盖大小,因为小孩的指甲盖和大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是不一样的,这个的描述都是主观上的猜测。想要客观,我们最好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它的大小。
而避免假设,则需要我们更加客观,在第一时间做出精确的判断,不要主观臆想。由推测和假设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是事情的真相,我们需要的是可靠的证据。
2、 分析信息
想要精确地分析信息,我们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从每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对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优先排序。
从每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就需要我们先学会站在不同的视角上看问题。“视角”这个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看透,“定义为一种考虑或者评估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我们只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多视角的观察,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信息。
关于如何转换视角,艾美·赫曼在《洞察》中为我们提供了5个方法:
1、转换物理视角:从前后左右,各个不同空间的维度上观察。
2、走到现场中去看:去实地看实物,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信息最直观、准确又真实的印象。
3、用你所有的感官去看: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时,我们不应该只用眼睛,你的嗅觉、听觉、触觉都是有力的帮手。
4、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由于“感知过滤器”的存在,我们很可能只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想要获得对信息的全面认识,我们则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因为这样才能引发共鸣。
5、服务的视角: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与渴望,从这个角度出发,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信息。
学会转换视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微小的细节信息,还能让我们颠覆传统,发现更多的可能。但有这么多的视角,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无疑是极其庞大的。那么,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优先排序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对信息的优先排序一定是要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第一位的。但如何才能知道哪个是最重要,哪个是次重要,哪个是不重要呢?我们可以用用“三叉提问法”。通过对自己问问题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排序。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我知道?从零开始,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收集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的信息。
确保自己收集好所有的信息后,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我不知道的。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类似,但这次我们要寻找的不是那里存在什么信息,而是不存在的东西,尤其是那些预期中本应该存在的事物。
比如在柯南·道尔知名的短篇小说《银色马》中,福尔摩斯去调查一起发生在深夜谋杀案。他注意到事情发生时,狗没有叫,狗没叫,这说明杀人犯应该是死者的熟人。这无疑为破案提供了一条线索。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我需要知道的。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给出其余大多数问题的答案。比如一个逃跑的杀人犯进入你的家中,你最需要知道的就是自己在家的亲人有没有收到伤害。这一点无疑就是你的最优先级。
问过这三个问题后,你会发现,我们不仅把收集到的信息都梳理分析了一遍,还可以为其排序,从中找对自己最重要的信息。那么我们对信息的优先排序工作也就做好了。
3、表达信息
马克·吐温说:“几乎准确的词汇”和“准确的词汇”之间的差别之大,就像是萤火虫和灯之间的差别。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就先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息。
首先,在与人沟通时,我们要尽量使用“客观”而“具体”的词语,因为彼此双方会因为自己“感知过滤器”的不同,而对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尽量使用客观词语,并且做到短小精炼。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比如用词不当,说了不该说的话,我们要赶紧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扩大失误的影响范围。
最后,我们要确认一下,对方确实是收到了我们所传达的信息。
这是一个有效避免交流失败的完整过程,但想要沟通更加有效,我们还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在沟通过程中,要把你看到的说出来,而不是你以为的东西。同时相信你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遮蔽了自己的坦诚,这个会给有效沟通带来障碍。我们要时刻记得将客观事实从主观情绪中分离出来,这样的“沟通”才是更有效的。即使是当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时候,分离情绪与事实也是同样重要的。
此外,有效的沟通,还需要我们避免偏见。
我们身处于一个经验社会,我们的价值观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是无可避免的。偏见无疑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的一大障碍,但只要我们应对得当,就可以减小偏见对我们的沟通所带来的伤害。
对于应对偏见艾美·赫曼在《洞察》中给出了我们3个原则。
第一、敢于认识并摒弃不利的偏见。想要克服偏见,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们,并做出相应的措施。
第二、利用偏见发现事实。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要把偏见当做实事,而应该从偏见中发现可疑点,然后挖掘事实。
第三,做出结论的时候请别人把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把关是一个帮助我们发现错误的好方法。
张之洞曾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碍,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艾美·赫曼的《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刚好可以帮我们找到那扇观察与沟通的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一张嘴,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对眼睛的事物“视而不见”,对想要表达的事情“无从下口”,最后导致我们既不能“精确观察”又不能“有效沟通”。学习“洞察艺术”让我们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开口,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