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概论印度宗教》【2】

《哲学概论印度宗教》【2】

作者: 中文ID | 来源:发表于2016-07-27 00:21 被阅读38次

    时间:2016.7.26

    进度:第一章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P12-16

           第二章吠陀赞歌P17-25

    书摘:

    1.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各主要派别在公元前易产生,此后一直并行发展,是一种静态或横向发展,受一些特定的思想结构或理论模式的束缚。中国思想史主流派的理论萌芽在先秦时大多已产生,后世思想家往往围绕古代“圣人”理论的概念进行讨论,其他派别亦有类似情形,即在继承古人思想时,主要是在形式上继承,而在内容上有很大发展。欧洲思想史上的的各主要流派一直是随时间推移逐步产生,总的来说持一种纵向的或动态的发展。

    2.印度的历史资料中很少精确记载宗教哲学文献及人物等的年代,中国和欧洲则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料多而详细,任务时间等的年代多有明确记载,欧洲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虽然不如中国完备,但依据本国或本地区保存的史料来描绘出自己历史的基本行程一般不是问题。

    3.吠陀是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它最初形态是远古印度先民的口头创作,后人将这些口头创作汇编成集才有了现代人们看到的书面文字,它是一大批创作年代跨度很长的作品,主要成分有关当时生活的赞歌,内容世纪大量宗教思想,也包含印度最初的哲学观念,是现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思想源头。吠陀的梵语是“Veda”,原义是“知识”,特别是指宗教方面的知识。

    4.吠陀广义上它是指印度文献的总体,包括吠陀本集(主要是关于神的颂歌、祷文、祭词、咒语等的汇集)、梵书(也称婆罗门书或净行书,是吠陀本集的解释,具体说明了本集中提到的祭祀的起源、方法即有关传说)、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除论述祭司的目的和方法外,还涉及一些哲学或思辨性问题)和奥义书(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它虽然也论述宗教祭祀问题但开始大量探讨哲学或思辨性的内容,是记述印度相对系统化哲学思想的最初文献,与其他吠陀文献有明显不同),此外不少人吧印度的《随文经》(Srauta-sutra)、《家庭经》(Grhya-sutra)、《法经》(Sharma-sutra)也看成吠陀文献;

    5.吠陀狭义上是它仅指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是各类吠陀文献中出现最早的,主要是古印度人对神等的赞歌,是在祭祀时祭者为劝请神而高升吟诵的韵文)、《沙摩吠陀》(基本上由《梨俱吠陀》中抽取一类内容组成,许多韵文配上去掉,使之具有一定的旋律,他是四吠陀中独立性最差的)、《耶柔吠陀》(内容上与《梨俱吠陀》有很多不同,它描述的多为北印度中部发生的事情,主要成分是祭祀时所用的祭词,这些祭词大多由散文构成,亦有少数韵文。在祭司时由祭者低声念诵的,它与梵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存的《耶柔吠陀》分为“黑耶柔吠陀”和“白耶柔吠陀”两类,“黑耶柔吠陀”有《耶柔吠陀》本文也有梵书的成分二者难以区分故称“黑”,“白耶柔吠陀”的本文与梵书可清楚地区分,故称“白”)、《阿达婆吠陀》(与其他三部吠陀相比差别又大一些,前三部称为“三明”主要与祭司有关的赞歌、咏歌和祭词,这部主要用于消灾招福的咒词的汇集,,如对敌人、疾病、灾害、野兽、想象中的魔鬼等的诅咒,以及对健康、长寿、财富、旅途平安、家庭和睦等的召唤或祈求。《阿达婆吠陀》也有些哲学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为韵文小部分为散文)。

    6.吠陀主要反映古印度地区原始社会刚阶梯不久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不发达、思维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一般无法正确理解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他们对那些直接作用于自己,对其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变化及现象感到惊异甚至恐惧。但又必须要要找出一些答案来向自己或同伴作出解释,这就引发古印度最早的宗教观念。

    7.吠陀中提到的著名的自然神:

    1)太阳神苏里亚(Surya):被麝香味监视众生之神,也是驱逐黑暗带来光明之神,许多吠陀赞歌都以苏里亚为赞颂对象;

    2)晓神乌莎丝(Usas):吠陀使人对李明美景赞美惊叹的结果,将此美景设想为是一神。吠陀赞各种把乌莎丝说成是太阳神苏里亚的母亲或妻子,她的作用是驱除夜幕,使人与各种生物从夜间的睡眠中苏醒。

    3)雷神因陀罗(Indra):是吠陀使人将雷霆神格化的产物。大量赞歌是有关因陀罗是由于印度的气候特点有关,印度常年高温少雨,经常发生干旱,雷霆将带来雨水,对人的生活有中大影响。

    4)火神阿耆尼也是吠陀中经常提到的神,因为火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人们取暖与烧制食物要用火,雷电会生火,物体摩擦能生火,因而阿耆尼似乎吠陀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神。

    5)风、雨、河流亦作为神来崇拜的较多的自然现象。风神伐由(Vayu),使人昌盛,子孙获福德;雨神帕尔迦尼耶(Parjanya)作用是可以灌溉植物,促使其生长;河神萨拉斯伐底(Sarasvati)是河川神格化,喝水能够灌溉徒弟,使人们获得丰收,也可以帮助人们洗去污泥,助人清洁。

    6)吠陀中经常提到的自然神还有天神特尤斯(Dyaus)、天神婆楼那(Varuna)、天神密特拉(Mitra)、暴风神摩鲁特(Maruts)等等。

    8.吠陀中有几首明显具有哲学或哲理的赞歌:

    1)《无有歌》认为泰初既没有“”,也没有“无”。诸神是在世界被创造之后才出现的,提出了“彼一”(tad ekam)的概念,认为在“彼一”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彼一大致上来说它是带有世界根本因性质植物或是世间事物未展开前的最初之物。

    2)《生主歌》认为生主最初表现为“金胎”(garbha),金胎生下来就是存在物的唯一主人。他是呼吸(精神)的赐予者,力的赐予者;一切听从他的命令,天神听从他的命令;他是两足与四足的主宰者,是天地的创造者。除了生主之外没有任何神住在一切创造物。印度又演化出“金卵的概念,成为印度古代流行较广的宇宙起源理论之一。

    3)《原人歌》把原人(Purusa)看作万有的基础,认为世间事物是她的部分或由他所产生。把世间万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考虑,明显表现出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在奥义书中有进一步发展,被后来的印度正统哲学流派作为基本理论观念之一。

    4)《造一切者之歌》同样提出“彼一”的概念,认为所有的创造物都依于“彼一”,造一切者是终身的命名者,具有特殊力量。

    9.《原人歌》提出: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其双臂,吠舍是其两腿,首陀罗是其两足。由原人的心意产生月亮,由双眼产生太阳,由呼吸产生风,由肚脐产生太空,由头烟花出天,由两足(出)地,由耳(出)方。

    10.吠陀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对婆罗门教系统哲学派的影响,特别是弥曼差派(以吠陀中肠道的祭祀为主要研究对象,相信祭祀的功效,强调吠陀言语和神圣性)和吠檀多派(核心思想来自奥义书,表现出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基本观念“梵我不二”)。

    11.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弥曼差派、吠檀多派、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伽派)虽然各自理论中有不少偏离婆罗门教主流思想的成分,但他们对吠陀的权威还是承认的,它们的经典中也不同程度地纳入了吠陀的基本宗教或哲学观念。

    感悟:

    1.印度宗教哲学束缚了其思想结构,欧洲则开放式的没有传承,中国的思想史居中。这对我们了解印度与欧洲的宗教、哲学思想发展区别,并更加清晰中国在世界思想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优劣势,能够更加正确地看待现今中国发展。

    2.针对吠陀的广义及狭义区分的各类文献本集的主要内容解释,让我们了解了印度史的源头文献总体或本集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吠陀的源头有个清晰的认识,这也对各种经典中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于源于印度文化有兴趣的人有了好的铺垫。

    3.对于吠陀中提到的神及吠陀赞歌进行逐一介绍,对于当代的印度文化传承有了进一步理解,对于神的来源用途,宗教类别及宗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概论印度宗教》【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yn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