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8.19
进度:第二十五章伦理思想P336-350
书摘:
1.印度伦理思想的较早形态,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和奥义书,吠陀文献中最早的是隶属吠陀本集的《梨俱吠陀》,《梨俱吠陀》中不少赞歌表示古代印度人的伦理思想,赞歌要求人们友好、互助、诚实等。但一些吠陀诗人还提出一种“理法”(Rta)的概念,认为这种理法是永恒的,能消除罪恶,使生灵得到启示;还认为理法是坚固的,美好的,天地都属于它。理法概念在吠陀中一方面代表永恒的宇宙法则或秩序,另一方面又代表人类行为的相同准则,遵从这种准则,人们就可得到真理,就可变得纯净和神圣。印度系统伦理思想行程有较大或重要影响的是印度种姓制的出现,吠陀时期所谓“善”主要指举行祭祀,相信吠陀中说的祭祀的有效性;“恶”主要指反对做祭祀,或对祭祀功效持怀疑态度。奥义书提出或明确强调了一系列后来在印度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宗教哲学理论,如善恶因果、轮回解脱、梵我同一,奥义书中主流思想代表了婆罗门教的思想。许多婆罗门教思想家根据吠陀与奥义书中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创立了一系列的所谓“法典”(或称“法轮”)用以在实际上巩固种姓制度。法典四种姓各有高低贵贱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相应业务,高种姓统治低种姓,低种姓必须服从高种姓,最受法典的规定者会得福,反之则将获罪。
2.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伦理思想,六派哲学伦理思想方面虽然都接受了奥义书等文献的基本观念,都在维护种姓及其相应的伦理思想,但在接受程度上有不同,细节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
1)吠檀多派是婆罗门教哲学流派最能代表奥义书以来此教主要思想的派别,他继承和发展了先前婆罗门教关于达到解脱的方法或道德标准等方面的观念;
2)弥曼差派以吠陀中包含祭祀等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凡吠陀上指明应试试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
3)瑜伽派在六派哲学中较重视宗教修行的一派,它的伦理观念就主要表现在其有关瑜伽修行的理论中,它认为所谓“心的变化”主要有五种(即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记忆),并认为它们应通过修习和离欲来灭除。此派倡导具体修持行为有所谓“八支行法”指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4)数论派已达到解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认为实现这一理想有关的思想或行为都是此派认为或被认定的是善的,从论述灭苦入手,它认为有三苦,依内苦(由自身内部不适等引起的苦)、依外苦(由外部的地上事物等引起的苦)、依天苦(由风雨雷霆引起的苦);
5)胜论派是印度思想史上比较注重研究自然哲学的派别,此派在伦理思想方面沿用了传统婆罗门教的观念,强调了应资质、不执著世间享乐以及要遵守种姓制规定的不同等级之人的义务;
6)正理派以以研究逻辑和辩论规则等著称,主要表现在此派对轮回理论的论述中,在它看来,真正的善行是认识本派的最高智慧,即能导致达到至善状态的“十六谛”。
3.佛教的伦理思想,基本原则为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
1)平等观念,佛教产生的时候主要代表印度四种姓的刹帝利和吠舍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政经利益和主张;佛教的这种无主体(或“无我”)的理论与其在伦理思想上的平等观念显然是相呼应的,坚决反对上下种姓间的不平等。
2)克己观念,佛教特别强调克制自己,由其自己的欲望、行为和意识。烦恼主要有三种即所谓“三毒”,具体指“贪”、“嗔”、“痴”,而克己的方法即“三学”,三学即戒、定、慧。
3)慈悲利他观念,与平等、克己观念相应的佛教还讲“慈悲利他”。
4)小乘佛教在总体上说是重视所谓“自利”,即主要追求自身的解脱,小乘修行索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证得阿罗汉果,就是求取个人解脱即所谓“自利”。
5)修行中小乘讲究“三学”和“三十七道品”,大乘讲究修“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主要内容菩萨戒,把成佛、普度众生(利他)作为最高目标。
6)解脱方面小乘境界(涅槃)与“世间”是两个不同的、有分别的境界,自己注重自身修炼,摆脱外界烦恼就能达到一种脱离“世间”的解脱境界,证得阿罗汉果;大乘不仅讲“利己”更强调“利他”,要真正成佛就一定要有慈悲利他。
4.耆那教与顺世论的伦理思想。
1)耆那教伦理观代表了部分刹帝利和吠舍利益和思想,世纪有高道德标准和低道德标准,低道德标准表现在有关戒律要求,要求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不执著世间事物等;高道德标准是要求灭“漏”,漏在此教中指身、语、意行为产生的业的物质流入人的“命我”(灵魂),从而形成束缚,使其不得解脱,讲究苦行的宗教。
2)顺世论理论主张人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感官的快乐进行享受,认为“四大”(地、水、火、风)是万有的基础,否定业报,否定地狱天堂,否定轮回解脱,否定种姓及人生四行期的恰当性,承认物质世界的是在新,他就是否定超验的轮回解脱等的实在性。反应印度古代下层民众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强烈反对社会不平等的倾向和反宗教的情绪。
3)综合评述。婆罗门教中的驻留理论或派别的伦理思想一般代表了婆罗门祭祀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主张这种观念的主要吠陀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家、六派哲学中的吠檀多等派。印度古代宗教哲学派别伦理思想上有不少相同或接近的成分,大多数主张抑制自己欲望,不少派别十分强调人们的出世生活。印度思想史禁欲或出世等伦理思想并不是人们唯一的主张,与之相反或与之不同的伦理思想也有着重要影响。即便是在远古的印度印度宗教文献中,也有许多完全是积极向上的伦理观念,如吠陀等文献中就要求人们友好、互助、诚实等。
感悟:
伦理观念是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印度古代的伦理观念多带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古代的伦理观念则多带有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印度的宗教哲学之中。
}, "ying.taobao.com:443": { "supports_spdy": true }, "youchen.tmall.com:443": { "supports_spdy": true }, "zos.alipayobjects.com:443": { "supports_spdy": true } }, "version": 3 } }, "newtab_fg": false, "ntp": { "enable_ref": false, "import_from_early_version": false, "last_update_missing_logo_time": "13121198453530625" }, "partition": { "per_host_zoom_levels": { "2166136261": { "bbs.8264.com": 0.4000000059604645, "d.hiphotos.baidu.com": 0.4000000059604645,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E6%A1%8C%E9%9D%A2/%E9%BA%A6%E5%BE%84/DO8390547%20Lynx%20ppl%20video.mht": 2.0, "forum.xitek.com": -0.4000000059604645, "image.baidu.com": -0.4000000059604645, "mp.weixin.qq.com": -0.4000000059604645, "seappmgr": 2.0, "www.mafengwo.cn": 0.4000000059604645, "www.paopaohai.com": -0.4000000059604645, "www.tom61.com": 0.4000000000000004, "www.tuniu.com": 0.4000000059604645, "youchen.tmall.com": -1.0, "zhidao.baidu.com": -0.4000000059604645 } } }, "plugins": { "migrated_to_pepper_flash": true, "npapi_flash_migrated_to_pepper_flash": true, "plugins_list": [ ], "removed_old_component_pepper_flash_settings": true }, "preset_popup_host_loaded": 2, "printing": { "print_preview_sticky_settings": { "appState": "{\"version\":2,\"isGcpPromoDismissed\":false,\"selectedDestinationId\":\"Save as PDF\",\"selectedDestinationOrigin\":\"local\",\"customMargins\":null,\"mediaSize\":{\"height_microns\":297000,\"is_default\":true,\"name\":\"ISO_A4\",\"width_microns\":210000,\"custom_display_name\":\"A4\"}}", "savePath":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