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讲五个真实的人和故事。
第一个人,姓魏,大学毕业两三年的学生。那时候我在公司做HR,收到一份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简历。面试的时候,依照惯例,我寒暄道:你可以讲讲复旦学习生涯中最令你难忘的事情吗?
他:我不是复旦的学生。
我:呃?
他:我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我们大二的时候,学校被复旦大学合并了,改名了。
我:这是大好事啊,你们考进去的时候是医科大学,毕业时却可以拿复旦的毕业证。
他:不,在医学专业,复旦大学并没有上海医科大学好,我个人不喜欢自己的毕业证变成复旦的。
顿了一下,他继续说:“我的梦想是活到一百岁,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学医,让自己活到一百岁。我的分数本来是可以直接考上海交大或者复旦的,但是我没有填,我填了上海最好的医科大学。” 他说了很久很久他的百岁梦想,说完大学又说自己如何保持规律睡眠以及饮食,看了多少相关纪录片,云云。
起初,对他的这个百岁梦想,我内心想发笑。但,后面看着他的眼神直接而坚定,滔滔不绝良久,也不曾有半点的迟疑与退缩,我也跟着认真起来——这就是天之骄子的样子,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未被打压过的天真梦想极有可能成为终身梦想,不是么?
第二个人,我婆婆。我在结婚之前,对我公婆的家庭氛围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我公公是一个画家,画家和她温柔的妻子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是黄永玉和梅溪小姐那般俏皮呢?还是像吴冠中那般淡泊呢?
都没有。艺术家随性而不谙世事的一面,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像失去了颜色的画布。在上海吵吵闹闹近二十年后,两个人决定回老家生活。在老家的一个晚上,婆婆起夜上厕所。她感觉自己摔了一下,但是却爬不起来。我公公睡眼惺忪地把她扶到床上,继续睡觉。
第二天,婆婆还是起不了床,而且发现小便失禁在床上了。公公和几个老家的亲戚把婆婆送到了最近的医院。医院直接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这时候我们才收到消息,赶紧让人送到省会医院。
已经迟了,婆婆重度脑卒中,已经过了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全身瘫痪。后来,我们又把她接到上海,能补救的手术都做了一遍。但还是于事无补,今年春节,她几乎失去了全部的意识和语言能力,靠鼻饲系统吸入流食生存,跟小吉他视频,除了偶尔流泪已经做不出来表情了。
这事让我非常震惊,我经常复盘她在我家时的生活日常,想不出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失误,才会导致她才六十三岁就走到这一步。是吃得比较油腻?还是坐得比较多?我婆婆一直都非常健康,连感冒都没有生过。她的老家是广西著名的长寿之乡,她的双亲几乎都活到了一百岁,她自己病前也没有任何征兆。
第三个人,是我亲戚的孩子。这个女孩在读大专,今年毕业。年前,我和我老公就帮她找到了实习单位。没想到疫情爆发了,单位也迟迟没有复工,实习的事儿看着就泡汤了。但是朋友是个大菩萨,直接说:那就不实习了,我们一复工就帮她签三方,直接过来上班吧。我第一时间把截屏发给了我亲戚——在裁员大浪潮下,这是多大的喜事儿。没想到,亲戚回复了我一条:孩子总是拉肚子,去医院检查了下,说是肠道里有个东西,现在在等活检结果。
才二十出头的孩子,能有什么事呢。我当时以为是息肉之类的。没想到,过了几天,亲戚告诉我,孩子得了直肠癌。
这事到现在我还没缓过神来,一想到这事脑子里就会跳出一个惊叹号。我妈对癌症没多少概念,总是兴冲冲地打电话:你们手术顺利,以后就没事了吧?过了几天,又问你们都化疗了,应该就好了吧?……
孩子也很坚强,一边化疗,一边做毕设。
只能在心里祈愿:美丽的孩子,希望你有一天真如老人期许的那样,就当做了一场梦,突然有一天就能从床上一跃而起,闪闪发光地拿着offer,走进属于你的职场。
第四个人,是一个让我对未来产生隐忧的人。为了尊重他的意见,我不会写他的故事。但是他是我做出决策重要的一环,不提一笔,这个决策逻辑就无法闭环。希望有一天,这个隐忧会彻底消失吧。
第五个人,是我儿子同学的妈妈。早年,她从复旦数学系读博结束,考取了当时被称为行业最高荣誉的北美注册精算师SOA,进了友邦保险公司做精算师。四十岁那年,她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老人病老还乡,家里的事应付不过来,她辞职了,第二天,她到保险公司营管处,找了一个前同事,让她引荐自己进了代理人事业部。
五个人说完了,那么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个人,为了实现百岁梦想,他后来进了保险公司,做到了总监级别。我最初关于保险的知识,都来自于他,也在他那买了我人生的前几张保单。今年疫情爆发,他微信给我推荐了一本书,亚马逊热销第一的《百岁人生》。曾经的对话又鲜活起来,牛人永远就是牛人,他们的目标从未改变,一路向前。
第二个人我婆婆和第三个人我亲戚的孩子,让我意识到人生这条旅途的可怕,意外随时会出现。于是,我找到了第五个人精算师妈妈加买了两份保单。
第四个人临门一脚,把我又往前踢了踢,成功让我有了一个新想法:也许我可以去保险公司兼个职?
于是,我找到了精算师妈妈,告诉她我想体验一下友邦保险。精算师妈妈非常认真,足足给我讲了两个小时,让我有了进一步的兴趣。
于是,我很快来到了保险公司面谈。
面谈那天,我很忐忑。孩子他爸说:这是我最不喜欢你做的事情。如果你去做这个事情,现在公司的客户怎么看你?人家会以为是你业务不行,才会想着找另一个窝。
虽然客户那边可能有些不好解释,但是我也有我的理由。我们的公司业务,在行外人眼里看上去很高大上,工作对象都是数亿的标的地块或者项目融资。但其中达成有多艰难,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成单率极低不说,往往几个月都杳无音信,业务的变数还多到不胜枚举。我的上一单营收还在等法院的裁决书,疫情就来了,整整四个月没有出过差。我一度觉得公司可能已经运转不下去了。
从长远来看,公司的业务模式也一直不会有变化,成交像谈找对象一样,可遇不可求。
如果任正非的大公司离倒闭永远只有三天,那像我们这种小公司,离倒闭可能三天都不需要。
我需要准备另一根跑道,甚至多几根跑道。
我来到了友邦保险营管处开始面谈。起初我是很好奇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来面谈呢?
原来那个段子是真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27131/d223cd870fe347da.jpg)
今年,你身边总有一个觉得自己走投无路的人做出了让你吃惊的选择:保险、快递或者滴滴。之前可能只是听说,亲临现场还是挺有感触的。保险公司的接待大厅,像一个疫情后的再就业援助中心。来跟总监面谈的人,都不是闲散之辈。有海归大学生,有旅游公司高管,有之前儿子上过课的教辅品牌的高管,还有航空公司的空乘,甚至还有疫情期间被派到浦东机场值班的公务员。
面谈结束后,很快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但我仍然没有下定决心要做这一行。我又找了几个朋友和微信群聊了下,才发现原来已经有几个朋友已经在兼职做保险了。只是出于各种考虑,他们还没有官宣。 我的新人培训老师也一直让我官宣。但官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险毕竟不同于外卖或者滴滴,做了就不能放弃。不然,十年二十年后,客户真的出了事的时候需要我服务的时候,我不做了,就只能换一个他不熟悉的人代理,这是很遗憾的。
我又考虑了十来天,也给客户讲了一下我可能兼做保险的事,没想到大家都挺理解的。顺便在此呼吁一下:各位老板,地皮我都能帮你卖好,从不在专业问题上犯浑犯错,不在服务上掉链子,保险这么小的单子就放心地给我做吧。(此处附上我真诚而不失礼貌地笑容)
基本确定了意向后,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考试,以及——不断地自我怀疑。我发现友邦保险代理人才太多,他们的经纪能力比我看到的卖基金的、买信托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友邦九十年代初进入中国,要让刚开始改革还不知道保险是什么的国人产生信任,谈何容易。有几个坚持了二十几年的老业务员都是身体瘦弱的本地老阿姨,最初他们在街上拦路人做陌生销售,被扔鸡蛋,被骂,被无视……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成为了一个个财务自由又长袖善舞的迷人老太太。而我呢,又是一个从未做过销售的人,连很多年前面对陌生人的社交恐惧好像都被激发了。
我妈说:要不你喝两杯酒就官宣吧,见客户前可以再喝几杯。
朋友说,也许这是一次加速成长的机会,社恐症说不定真的被彻底治好了。
有道理啊,一想到我可是要做保险销售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这几天连跟装修师傅吵架都有耐心多吵几轮了呢。
好吧,那这就算官宣了。真没喝酒,而是兴趣盎然、劈里啪啦打到了半夜。虽然是完成一份公司要求的官宣,但我还是想对关注我的人好好解释一下。
一不小心打多了,啰嗦的状态跟喝完酒也差不多。
正式官宣之后,我应该偶尔会发些产品信息,希望大家不要嫌烦。有需要您可以联系我;如果实在感觉太烦,你可以讹诈我两顿,要么就把我屏蔽一下。
我都不会介意,我会一直等你。我可能会偶尔精力有所转移,但是不会离开保险行业的。
你发达了,希望你能来买我的地;你还在路上的话,希望你能来买我的保险。
爱你,forev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