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当年刘姥姥从京郊农村进入北京城,去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是带着外孙子板儿一起去的。
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板儿才五六岁,“一无所知”,听得姥姥要带他进城逛去,那欢喜自然是不用说了,姥姥交待这个交待那个,“无不应承”。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acd007fc024d37e5.jpeg)
像我这样的农村出来的孩子,小时候进一趟城不容易,实在很能共情,也明白,姥姥叮嘱的,恐怕八九不离十都没听进去。
提出让刘姥姥带着板儿去的,却是狗儿。他受到刘姥姥“主动出击打秋风”观点的启发,开了窍,表示要“教”姥姥一个法子,让她带着外孙去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他们两家有旧,这一步走通了,接下去就“有些意思了”。
应该说,狗儿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不太好,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特别是朝老婆撒气,“窝里横”形象明显;不过这个主意一出,还是让人感觉他倒也并不是没头脑的人,让刘姥姥带着板儿去荣国府,确实是个好主意。
那么好处在哪里呢?我觉得至少有四方面。
首先,板儿再小也是王家的代表。
板儿是王家的男孩,尽管只有五六岁,但他是未来当家人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3a8ed091d6375d35.jpeg)
现在的当家人是狗儿,但是此去荣国府是找王夫人,所见都是女眷,正如刘姥姥所说,狗儿是个男人,“又这样个嘴脸”,意思是模样太“村”了,上不得台面,不能去的。
那让妻子刘氏去吗?刘姥姥说她“年轻”,这是她心疼女儿,主要是说女儿阅历不深,且为人媳妇“也难卖头卖脚去”,不便出门。
青儿也是个小女孩,那就只能是刘姥姥去了。
然而,刘姥姥终究不是王家人啊!她们刘家和王夫人她们王府却是没什么直接关系的。虽说她是狗儿的岳母,人家又跟你狗儿不熟,刘姥姥去的话未免底气不足。
至少不能单是她去。而加上一个板儿,问题就解决了。
他是男的,但他是小孩;他是小孩,但他是王家下一代。作为王家的小男孩,他是王夫人的亲戚,又不必有什么避讳,刘姥姥带着他去,既自由,又有底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02b6d46514f73848.jpeg)
其次,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社交话题。
这一点大概古今一样,特别做了母亲的女人,家里家外,孩子基本上都是首选话题。
刘姥姥带着板儿来到周瑞家里,周瑞老婆跟她聊天也是先聊了孩子,说板儿“长得这么大了”,然后切入正题。
后来见了王熙凤,王熙凤也是“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然后跟刘姥姥说闲话;二进的时候,不仅是板儿了,话题还拓展到了凤姐的女儿巧姐(这个名字还是刘姥姥给起的),板儿还在一段时间里成了巧姐的玩伴,几乎成了府中众姐妹们的开心果。
有了孩子,就有了话题,许多时候就没有了找不到话说的尴尬了。无非,那时候不聊“教育内卷”而已。
再次,可以有效缓解紧张。
刘姥姥尽管“久经世代”,却终究是个乡下老妪,见识是有的,但豪门里却有太多人、事、物是没见过的,难免会紧张,特别是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时候。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f5d9374bb9ed5a03.jpeg)
刘姥姥两次进府,期间都有教板儿说话、打贪吃贪玩的板儿巴掌等情节,看起来是在教板儿做人的道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缓解她自己身处豪门的紧张。
事实上,外孙板儿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姥姥的紧张。
最后,孩子天然叫人怜惜。
五六岁的孩子,正是天真可爱叫人欢喜的时候,哪怕一些不合于礼的行为,也会得到宽容甚至觉得有趣。
比如板儿见了肉就嚷着要吃,见了王熙凤偏躲在姥姥背后,死也不肯出来作揖等,都不会给人留下什么不良印象,孩子小嘛!
还加上一个老的。
联系到刘姥姥此行的目的,一老一小两个人来,好意思让他们空手而归吗?若来的是王狗儿或妻子刘氏,弄不好还要先受一阵奚落呢:好手好脚的,怎么就搞得连年货都置办不起了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e1881288d6a00005.jpeg)
而如今一老一小两个来,王熙凤除了表示“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外,却也不好嘲讽这一老一小不去用劳动创造生活的,爽爽快快地就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还另出一串钱让祖孙二人打的回去。
弄不好凤姐心里还在想,我能早些给贾琏生个这样的男孩子就好了呢。
以上就是我对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去荣国府的理解,朋友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