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梦到自己的手机摔了
捡起手机后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条从顶端直穿至底部的裂痕。抱着一丝希望撕开了钢化膜,却讶异地发现碎的居然是屏幕本身而非钢化膜。
然后在半梦半醒之间就有了关于这篇文章的灵感:通过逐渐内化的生活附属品来反思身体上的病痛。
手机碎屏后,面对高额的换屏成本,是换还是不换?
换吧,飞来横祸破财不少,肉疼;
不换吧,手机天天都得用,用一次就得看一眼这支离破碎的屏幕,心疼;影响使用体验不说,还得被这块破屏幕时刻提醒自己手头暂时没有换屏的经济余裕的现实,并在旷日持久的使用过程中不断重复着“是否该拿去换屏”的内心拷问。
碎屏所带来的痛苦程度与手机本身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密不可分。智能手机在当代生活中的贴身程度,已经近乎是我们身体当中的一个器官。这一点也与iPhone在国内刚开始流行之时网络上常常充斥着的“卖肾买iPhone”梗不谋而合。考虑到真的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卖肾换了一台iPhone4,那至少可以说明:在这些极端个体的心目中,智能手机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要高于第二个肾。即使对于大部分心智正常的普通人而言,恐怕也不得不承认——手机远远比阑尾这一最为鸡肋的器官重要。
由于手机的“器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碎屏”这一大家都纷纷避之不及的手机事故,对我们而言便显得略微有点像是身体的器官病变了。
我们在第一时间遭遇手机碎屏之时的心理活动,和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某些疾病症状时的反应不谋而合:首先是极力否认现实——这不可能是真的!接着,是出离愤怒——为什么要发生在我/我的手机身上!然后是长时间的自责、悲伤和懊恼——早知如此,我以前就应该少熬夜/给手机戴套。最终是接受现实,实际思考解决办法——看病/换屏。
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抱着“忍一忍,伤病自然会痊愈”的心态,为了逃避前往医院的恐惧和节省花在医疗费用上的巨额开销,而选择相信身体的自愈机能能使得自己的体感伤痛逐渐减轻。
这一心态在手机碎屏事件中也并不少见,考虑到当前智能手机飞速上涨的屏幕大小/屏占比以及随之而来的维修成本,恐怕也有不少人抱着“用久了就不觉得碍眼”的心态开启了一场漫长的“裂痕视觉适应性”战役(如果碎屏影响到触摸功能,则还要再来一场“触摸精确度耐性战役”)。同身体上的疾病一样——有人真的忍一忍就让疾病自愈了、并且反倒由此提高了身体免疫力,有人也真的用着用着就看顺了满布裂痕的屏幕,而且再摔几次都毫无波澜,真正实现了对碎屏的心理免疫。
当然,此等天选之子也是少数。病来如山倒,真得病了还是建议去看看;手机真摔碎了,要是实在没有那么天天跟玻璃碎片睡在一张床上的心理素质也还是去换屏or换手机吧。
此乃由一场梦产生的碎碎念,
ov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