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相就是现实读书
新闻写作 | 整理第二本:《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 | 整理第二本:《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

作者: 陈小汐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18:37 被阅读182次

    俗语说,“新闻写作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今天整理的是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与昨天的《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可谓是新闻写作的宝典组合。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是我画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一、新闻采访概论

    采访的一般特点包括:目的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目的突发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

    采访的资料分成三类:第一手材料,亲临现场获得;第二手材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第三手材料,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获得。

    采访任务的五要素包括:事实第一、真实性(事实的要素真实、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材料真实、深层次的原因真实)、新闻价值、典型性、时效性。

    采访的原则:一开始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说明采访目的,说明采访的材料会在报道中使用,告知采访所需时间,采访耗时越短越好,在对方应答能力范围内提问题,放低姿态,避免告诫、说教,恪守对方匿名等合理请求。

    二、新闻线索

    发现线索的渠道

    包括: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媒体的报道、网络、受众的来稿来信来电来访、记者招待会、各类活动、外宾来访、街头事件等等。

    不少记者在看新闻媒体的报道时,得到了很多的灵感,这归功于他们在看的时候,充分开动脑筋。他们边看新闻边寻找现有报道的漏洞,考虑能否变换新的角度、思路再报道;从现有报道中捕捉反常事态,了解事件与周边的关联,对事件进行分析,预测发展方向。

    增强新闻敏感

    发现线索,靠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这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分析原因的能力,这也是区分记者素质优劣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那么,我们如何训练提升这种能力呢?

    一是增强政治敏感,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二是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有全局观念,注重积累,多读、多写、多思、多交游;四是善于思考,利用工作面宽、接触人多、报道任务广的特点进行学习;五是注重实践,耳朵多听、眼睛多看、脑子多想、笔头多记,有意识地对新鲜事物进行搜寻、调查、研究、比较分析。

    善于观察

    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要敏锐;角度要独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确保准确性(避免个人偏见或片面、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抓住要害(分析事物的特点,比较异同);抓好特点(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发读者兴奋点);观察要深刻,要能抓住表面特点,抓住本质特征。

    以下的办法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力:

    提前到达目的地,选择恰当的位置

    粗细结合 ,以细为主。不仅要眼观全局,更多地是要善于捕捉细节,这样的新闻才会生动吸引人。

    用眼睛调查数据。比如来到事故现场,记者要第一时间观察周围,知道现场有几人,受伤的有几人,据此大致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

    以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要与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抓住个性化细节

    观察中善于联想。

    积累资料

    许多资深的记者有这样的心得经验:一篇新闻报道中,别人提供的材料只占1/3,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占2/3。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积累哪些资料呢?

    1、思想库,记载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摘记和心得;2、资料库,用于简报、总结、讲话、报表等汇总整理;3、信息库,整理传闻、轶事、突出的印象、生动的场景。

    积累资料的方法:

    长期坚持,点滴入手

    第一类资料,建立采访档案。采访档案资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性的,为的是采访任务需要而积累的资料,采访完后可根据情况及时淘汰。一种是为长期报道打基础的材料,包括某一领域内容、专题,典型单位和地区,人物的基本情况,经验、教训、影响。

    第二类资料,建立政策法规档案,包括党政方针、政策、文件、决定。

    第三类资料,建立业务学习档案,主要用于新闻业务学习需要,包括优秀作品、采访经验、知识性资料。

    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平时读报刊杂志,把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为了整理资料,可以设置几本笔记本:

    消息来源手册(通讯录),理论学习笔记(经典著作、党政方针、政策、文件、决定),报道线索笔记(参加各种会议、报告、典型材料中发现的新闻线索),采访笔记,采访札记(采访中受到的启发、感想、联想),记者日记。

    三、采访准备步骤:

    第一步,争取采访机会

    要学会查找电话号码,比如采访学者,可以从学术论坛、个人网站、作品入手;企业家则是从企业网站寻找线索;要采访影视明星,可以经纪人、媒体同行。

    不同人群不同交流方式,比如对学者的采访,要适当地对他的成就进行赞赏,提出明确的采访目的和要求;采访政府官员,要称呼官职,多用请示性词语;对工作繁忙者采访,要直接、简短。

    第二步,准备资料

    一是按照上述方法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二是平时实践积累,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10条,记录重大新闻,跟踪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看事件的进展,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体会写作规律。对比同源新闻,注意不同记者对同一事件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反思自己的写作哪些采访中遗漏了,哪些没有想到,哪些今后可以借用,经常性、有意识地比较,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第三步,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如果是采访人物,要了解以下情况:个人情况(年龄、籍贯、经历、性格、习惯、爱好、忌讳、成就),职业情况,与所采访问题的利害关系

    如果是采访地方,则要了解政治情况、经济情况、地理、风土人情。

    如果是采访会议,要看以往会议的相关报道,研究历届会议精神与本次会议精神相衔接,还要研究一年来贯彻上届会议的进程,找出取得的成绩,发现经验或问题,以寻找新的报道点。

    第四步,准备采访提纲

    要注意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或细节,多侧面、多角度地提问、考证、挖掘。

    提纲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访的目的、问什么问题、事件或人物的特点、采访向什么方向深入、采访的顺序和时间

    第五步,准备好随身携带物品

    包括:采访证、采访提纲、采访包以及交通路线、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四、采访方式

    直面采访:要注意坚守三个原则:平等、因人而异、主动权

    视觉采访:既要有孩童般的眼光,保持好奇心,抓住特征和不寻常之处;又要有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事物,边看边分析,区分真伪。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

    书面采访:首先要说明意图;然后设计好问题,问题不宜多,可以提一些敏感问题;再者,要给对方一个答复限期并给对方答复以反馈。

    体验式采访:不用作过多记录,因为忘掉的往往是无关紧要的,留下的都是动人精华;要钻进去采访 ,跳出来写稿。此外,还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对方隐私。

    电话采访:提问时将纸、笔、材料、问题放在手边,再打电话。要注意,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暗示性问题,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过多外行的问题,提问前看过TA的专著,弄懂行业基本知识,尖锐的问题放最后。在采访中,要想办法让对方多用比喻、形象化表达,引导对方口出妙语。最后,要对采访内容进行核实,看看字有没有写错,对于与史料记载不一致的地方,要再次打电话进行核实,初稿写出后发给对方校对。


    五、采访方法

    点面结合

    对于一般报道,要在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先对整体、普遍性等进行了解,再发现和捕捉新闻事实。

    对于会议报道,要在面上找题目,多点作文章,把会议精神吃透,把最关键的、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找出来。然后,寻求多个代表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看法。

    短仗长打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按照上述的方法,长期积累资料。作为记者,要经常有些题目在头脑中积累和酝酿,通过长时间、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对新闻事件能够预判走向,并作准备,这样才能真正快起来。

    分解任务,预制构件

    把一次采访任务分解,分成只能在采访现场完成和平时可以完成的。这样,在现场只完成第一部分,减少了压力。

    浓缩问题


    六、采访重点

    要抓住“七新”,即:抓新动向(政府举措、市场动向、思想动向、国际局势),抓新事物,抓新成就(以小见大,人民生活小的变化反映国家大的变化;以大见小,报道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抓新经验,抓新风尚(淡化说教,以平视的眼光,客观地挖掘),抓新人物,抓新问题。

    七、采访提问

    提问类型: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提问技巧:看对象,为他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具体;两面问(同一问题,问不同的人;同一个问题,正反面、主次都要问到)

    提问方式:

    1、开门见山式,适用于记者熟悉的对象和公众人物或健谈的人。要注意提问前要有情感的铺垫;要善于礼貌地处理谈话跑题比如“之前我们谈到...,您还没给我具体的回答呢”“我还想听听您对...的理解”

    2、启发引导式,如果对方不回答,不要误判为对方不配合,其实他可能是紧张、或者是有顾虑。要摆出内紧外松的姿势,发挥磨功闲泡,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

    作者提供了几个很不错的问话术:

    迂回——侧面提问,问题是对方熟悉的,几乎不需要思考的,实质上与采访有关联。

    诱导——引导对方,激活对方思路。

    追踪——有价值的新情况抓住不放。

    设问——采用“如果”、“假如”的问题让对方回答,便于了解对方的观点和内心世界。

    借问——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闻写作 | 整理第二本:《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al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