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是一个佛系青年,可佛系到底是什么
百度上是这么说的
佛系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而佛系这个词语,起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
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看完了竟有种不谋而合的感觉,之前虽然没专门查过,但是生活的确过成了这个样子。只有一点,我还是想找对象的🐶。
恰巧某次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本书,就想着一定要读读,看看作者认为的佛系是什么样子的。读完之后,有三点比较触动我(其实有很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都忘了,可能只有这三点走完了阅读➡️思考➡️行动➡️改变整个流程吧)。
不做反应
书中认为烦恼源于心灵的反应,而不做反应就不会有烦恼。这点是我比较认同,也一直在实践的。
某个周末早上收拾好了背包,准备出去玩,已经到了地铁站,突然收到报警,要回去处理,我当然可以吐槽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然后意兴阑珊的回家,然而我什么也没想,骑着车哼着歌就回家了,修复完问题,又重新出来玩。吐槽这个反应其实是多余的,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快。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新换的白衣服吃饭的时候沾上了油渍、好好的天气突然下起了雨、新买的相机莫名其妙地进了水,我们当然有理由发泄不好的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不去做反应,好像也不会怎么样,反而情绪更不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比较难的是一些本能反应,比如好好走着路突然被绊了一下,我也会下意识的做出一些多余的反应,然后意识到不该这样,这就是本能脑和理智脑的差距吧,本能脑的反应太快了,理智脑虽然清醒,但来得有点晚。
现在,我甚至有点不喜欢反应很多的人,但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如果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反应,那是不是有点可怕,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不要妄想
这里妄想就是指想一些不存在或者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想不好的方面,比如网上有消息说公司要裁员,就会疯狂地想会不会裁到自己,是不是应该做些准备,这样只能徒增焦虑。而我更多的会想好的方面,比如投稿的前两张照片都通过了,虽然才达成1/15,但是成为签约摄影师之后的朋友圈文案可能都想好了,虽然我也清楚的知道只是妄想,但有时想想还真的挺爽的。
但冷静的来看,妄想除了焦虑和那不切实际的快感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如果真的担心被裁,比起焦虑地纠结要不要做准备,更应该努力的工作学习,且不应该因为没裁到自己或者找到了下家就停止。如果真的想成为签约摄影师,比起脑中的快感,更应该想着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
这也是我的一个原则,不去想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多去想自己能改变的事情。
不要判断
书中的判断是指权衡某个工作是否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优秀还是更差劲,类似这样的思考方法。
然而人们都热衷于判断,一个是因为判断是一种让人高兴的行为,好像自己什么都懂,另一个是因为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满足了承认欲。
书中提到的这种判断在我看来更多是无意义的,如果不满意就去改变,而不只是停留在判断,这样只会徒增烦恼。我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生活中,我也总是在判断:
- 吃饭的时候会判断,这家的奶茶绝绝子,那家的火锅一般般。
- 聊天的时候会判断,你们5点就下班,真爽啊,你们加班到半夜,太拼了吧。
- 看《非诚勿扰》的时候也会判断,这个嘉宾控制欲太强,怕了怕了,那个嘉宾一看就读过很多书,爱了爱了。
这些判断也都满足上面的那两个原因。然而当我试着不去做判断,我发现我竟然不会聊天了,这种时候的判断更像是一种谈资,所以就不要那么 serious 。 当自己说错了,也没必要试图掩盖,更不用感觉丢失了自尊。当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也没必要达成一致,每个人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即可。
后记
书中讨论的点和方法其实比我记住的要多得多,但重要的是产生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并能带来改变。其实佛不佛系也没那么重要,佛系也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最后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幸福那便是好的。
网友评论